七、旷世风谊:与章士钊交游⑨
(三)警其行
1965年,由于章士钊的介入,“兰亭论辩”得以顺利展开,但高二适出于对文化的救护本能,就认为这就是“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丝毫不能体察到其背后的政治因素,或者出于魏晋名士精神的狂狷气质,或是他无私无畏。1965年8月20日,高二适致章士钊诗稿,前有小序:
孤桐老人,以适“兰亭驳议稿”草,为京《文物》杂志所重付影印。来谕称喜不能禁,辄题两绝。诗曰“文章才调尔精灵”,又有“兰亭不见见高亭”及“道是北京珍异事,士林相聚噪黄庭”诸句。又谓适接受此一态度,必须格外谨慎,贺与警并,惟谦方能受益云云。推愚不才为此文,虽发于童蒙,而实含茹于师门风谊,不尔则将覆酱瓿而历之积薪矣。盖夫世情憯舒,缄石知惧,文章地势翔泳各殊。适捧诵公诗函久之,始得广为四韵以酬,厚贶焉耳。
此序表明,高二适的论文得以发表,章士钊是非常高兴的,且吟诗对高二适大加赞誉,这种欣悦之情,不是针对郭沫若,而是由对《兰亭序》的辩护引申开去的文化情怀,是师徒二人对“士不悦学”世风的有力回击。高二适则和诗云:
随蓝文字上天庭,不信沉潜得地灵。初喻扬雄能作赋,旋闻伏胜想传经。
仙槎莫讯支机石,吴会虚传有御亭。一事报公卅年愿,刘郎晚达在冬青。
诗后题跋:“随蓝,本荀劝学,青出于蓝。张鷟判有随蓝改质,实藉招邀题竹书名良资教授。御亭,吴大帝建。后有人用庾信诗‘御亭回望’句,改为望亭。地今存。刘宾客赠白傅:‘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尔后两公时有和答晚达冬青勉。诗稿言明章士钊来信是‘贺与警并’,但似乎高二适并没有在意之篇,予与公廉取之可乎?”这首诗四联均用典故,喜悦,自信,感激溢于言表。尾联“一事报公卅年愿”是回应30年前章师在重庆对自己“阆风未到莫回头”及“清才自爱”的劝“警”字。高二适的论文发表以后,郭沫若迅速组织一批学者撰文反驳高二适,高二适针对对方文章,也写文再论辩。但是只见支持郭沫若的文章发表,高二适的文章却不能刊出。高二适遂再次求助章士钊,并致信催促:
兰亭文寄京,久不得音耗,以诗代问孤桐老人两首
闭门何事镂心肝,得失秋毫付一叹。自忏临文非善祷,谁令下泪警孤寒。
同仇敌忾人休敌,亦阙丹忱口尚丹。未识区区当世士,只容灌艾不滋兰。
寒炉拨火病难胜,起为牵怀有怒嗔。衰草也怜南雁度,破窗惟益北风能。
从今岁月都堪老,未必文章占上层。幸得闭门吟咏和,及春愁思也临冰。
诗后跋云:“拙句频发,供公一笑。兰亭文战,可告大戡,而可自承衄败耶?”虽说闭门自忏,也知章师警示,但“同仇敌忾”文战的精神,让他“怀有怒嗔”,斥责“只容灌艾不滋兰”,既是把郭和自己比成艾与兰,又表达对郭沫若压制高文发表的不满。暗示只要自己的驳文能发表,“兰亭文战,可告大戡”。但是游走于高层的章士钊则不同了,他不仅从文化从学术,还从政治环境多角度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