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0008Ⅴ(vip认证)-百度百科

白话入局
2024-03-17 20:4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白云强  
1
听新闻

  “来斯,来斯!”

  这是一句地地道道的南京话,意思是“很好,很棒,很出色”。

  南京话又叫南京白话。南京话是有历史的。

  有书记载,从公元前五百年吴王筑城起,至三国东吴建都,再经魏晋士族衣冠南渡,立东晋新朝,金陵改建康,本地的吴语(又称庶音)和洛阳的雅言(又称士音)口口相融,渐成金陵雅音。

  南京话即溯源于此,后从隋唐至宋的数百年间,朝廷先后编《切韵》《唐韵》和《广韵》,规范语言正统,金陵雅音虽有没落,依旧占据一席之地。

  到了明朝,建都南京,南京话再一次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朱元璋迁数十万江淮人口定居南京,江淮方言与南京话融合,最终奠定了官话标准语的基础,称南京官话。

  一直到清雍正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南京官话才结束作为官方用语的使命,但其在民间依旧有着很深的影响力,有“申话不如京话好,南京白话更堪嘉”之说。清末汉语拼音的创制者卢戆章就倡导以南京白话为“各省之正音”,可见南京话的地位。

  在南京白话漫长的岁月时光中,还有一群人,在他们的日常劳作和生活中,似是无意却很默契地改造着它,给它赋予了新的形式和灵魂。

  他们就是南京云锦的织造工人。

  南京云锦旧称库锦、库缎和妆花,最早源于东吴时期的民间手工丝织,后有上品进贡。东晋朝,朝廷设立了专门管理织锦的锦署,都城建康(南京)的丝织工艺更加精致,成品上成。又经元明清三朝七百年的打磨,逐渐形成了提花锦缎等特色,其锦纹华丽、光色绚烂,犹如天际云霞一般。至清道光建“云锦织所”,始称“云锦”,意寓“朝为锦云”,又因只在南京织造,最终以“南京云锦”命名,与蜀锦、宋锦、壮锦一起,列“四大名锦”之首。

  有记载,明清朝在南京设立“江宁织造局(府)”,专司江南地区的丝织采办。至清康熙年间,全城有织坊数百余家,织机三万余台,沿秦淮河两岸,只见“百室机房,机杼相和”,是南京云锦织造最鼎盛的时期。

  明散曲大家陈铎在《滑稽余韵》中对云锦织工的辛劳有十分生动的描写:双臀坐不安,两脚蹬不败。半身入地牢,间口床荤饭。逢节暂松闲,折耗要赔还。经络常通夜,抛梭直到晚。将一样花板,出一阵馊酸汗,熬一盏油干,闭一回磕睡眼。

  也就在元末明初时期,原本只是被织工用来记忆工艺口诀的口头白话,渐渐地演变成了劳作时说话聊天,以缓解疲劳、发泄情绪的闲话,又被他们其中一些喜欢俗曲小调的人加入了对唱、赛歌的形式,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慢慢地就在秦淮河两岸传开了。

  又经过岁月流逝和时代变迁,这些在织坊和织工中传唱的小曲小调,开始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为了增加韵律感,不知从何时起,说唱者用上了道具——一只碟子和一双筷子。他们手里拿着碟子,用手指把筷子压在碟子上,有节奏地拨动筷子,敲击小碟,说唱便有了更强的表演性。

  南京白话也就成了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是南京白话的曲艺表演形式,最早起源于南京锦织工人的说唱,其古腔本调可以追溯到元曲的“南京调”,至今已有七八百年的传承。因表演者说的是最正宗的南京白话,再配以江南民调和十里秦淮的俗曲小调,说唱曲调众多,唱腔丰富,又有“百曲”之称,其中《云锦诀》《机房苦》《小上寿》等,都是传统的白局曲目。

  南京白局专注于南京本色,内容多是反映古时金陵美景和秦淮美食,还有历史传说和民俗民事等。说唱者也来自底层劳动者,由最先单纯的自娱自乐,逐渐出现在婚娶等喜庆日子和盂兰盆会上,因不收报酬,纯属白唱一局,故称“白局”。

  前些年,有南京本地的乐队,用南京白话说唱了几首歌曲,有《喝馄饨》《挤公交》等,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那句脍炙人口的地道的南京白话——阿要辣油阿——将南京的雅俗和南京人大大咧咧的大萝卜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南京白话与南京白局的又一次亲密接触。

  可以说,这些新的说唱歌曲,是对南京白局的艺术演绎,也是对非遗文化的创新。

标签:
责编:高峻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