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0008Ⅴ(vip认证)-百度百科

时卫平:三步两桥杂谈
2023-10-24 15:5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时卫平  
1
听新闻

  我家住南京三步两桥,晚清时这里有河有桥,现在早已什么都没有了。记得年轻时我在常熟千斤顶厂上班时,厂址也叫三步两桥,在小东门陈家市一处小桥流水的地方,我学画就是在厂里干活时开始的。因此我一直认为我和三步两桥有缘分,就是说三步两桥是我从前学画和现在画画的地方。文革后期我用学画的方式来打发时间,常常跟着文化馆郑书道老师学习国画,看他画红的月季花和绿的水鸟。我是1977年冬天离开工厂去南京读书学油画的。

  很快我发现中国人画油画有点拧巴。首先我们比较习惯毛笔传统的书写方式,对当时油画用方笔刷不那么适应。其次我们的祖先是用纸和绢来绘画的,没有油画的经验留给我们继承,我们没有油画名作、原作观摹,甚至连象样的印刷品都找不到。另外我一直肤浅地认为,中国人的面部缺乏体积感,不大适合油画表现,加上当时南师美术系写生教学条件简陋,没有天光画室,模特儿的光影效果不佳,写生总是画得不够满意。好在当时美术系有许多好老师,有秦宣夫、宋征殷、徐明华等,徐老师在随园池塘边平房画室画示范写生时,大家都蜂拥在边上看,有些同学甚至站到了凳子上。他的写生画,对我们班影响很大,他画的矿工肖像和大白菜静物,至今我仍记忆犹新。这一切对于我们学习油画,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我们是在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那个年代有很多可贵的品质。一种英雄情结和对历史的怀旧始终挥之不去。在油画创作题材上我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和重复直至今日没什么改变。其实当下的中国,架上绘画题材和风格的选择是很多的,但我好象已经习惯了这样作画,我认为画画是我的一种生活常态。我喜欢画些油画,但是总感到画不好,也许画得太少了,我一直很敬佩徐明华老师和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努力写生的精神。前些年,我去俄罗斯画了点写生,虽说画得不好,却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顺便去一些博物馆看看油画,才发觉中国油画界从前对前苏联油画的理解是多么的偏颇。我一直在以为,油画不但要画出一种油画的味道来,还要表现出一种和本民族文化相关的东西,这才算是有了根,当然这还只是我的一个想法。我三十年前加入中国美协,当时年轻,认为自己很能画画,到现在一头白发,反倒发觉自己许多不足,还值得继续学习。我常对学生们说,学习油画的前提有两点:一为才能,二为技法,技法是要长期训练的,很惭愧自己没做到。七年前走进美术用品商店,看到好多工具材料,很兴奋。重新拾起笔来开始画画。说实在的,现在画画的条件比起当初学画时要好许多,我们应当画得更好一些。凭心而论,我对自己的油画是有要求的,就是尽量画得专业一点,朴素一点,不浮藻,不随波逐流。

  回过头来再说“桥”,桥梁象艺术,艺术如桥梁,艺术有着一种桥梁的作用,一是连接外部世界,一是沟通自我内心。这使我想起海德格尔在《筑居思》一文中对桥有这样一段赞美:“桥以其方式把天、地、神、人聚集于自身。”“桥是一个位置。作为这样一个物,桥提供出一个容纳了天、地、神、人的空间。桥所提供出来的空间包含着距桥远近不同的一些场地。”按海德格尔所谈,桥是一个沟通和连接的聚集物,物本身就是一种“聚集”,如同艺术也是聚集物一样。再看一下“三步两桥”吧,走三步便有两座桥,桥横跨河岸之中,河岸才能作为河岸存在,河流穿越桥下,有船只往来,桥上行人车马四通八达,站在桥中间能看到桥远近的世界,感受到天、地、神和我们的存在,这种活力的表现,这种生命力的躁动,不就是艺术的本源和精神吗!三步两桥就是我的艺术世界。

  2016年4月时 写于南京三步两桥

标签:油画;画画;老师
责编:daimw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