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晴空,葛仙山中,宾客云集,多人言说天水一朝当年的鹅湖之辩。召集人是吕祖谦,甲方与乙方分别是朱熹与陆家兄弟,堪称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盛会。听了陈来教授、章剑华主席等人的演讲,很受启发。南大邹亚军副校长在致辞中也提到江西与南大的关系,特别提到了李瑞清、江谦、罗家伦、吴有训等,这倒让我想起不少江西人与江苏、与南京的关系,挂一漏万,且来试举一二。
五柳先生陶渊明身处自东晋向刘宋转换的大变局之中,他与陶侃关联多多,应该就是他的曾祖父。陶渊明在南京虽然时间不长,而陶侃在稳定东晋大局中的作为担当,他是知道的。如今龙蟠里的陶风楼,这个陶,有陶侃的陶,也有陶澍的陶,罗一民主席下午要说张謇与书院文化,张季直也是与钟山书院、惜阴书院有点关系的。惜阴书院在哪里?就在陶风楼啊。陶渊明不大认可刘宋,还是心系司马晋。评说他的人很多,钦佩他的人也很多,不说苏东坡、元好问对他的仰慕,昆山归有光在《悠然亭记》中就说: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龚自珍在他的《己亥杂诗》中也是多次提到陶渊明: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颇觉少陵诗吻薄,但言朝叩富儿门。陶渊明的墓就在庐山西南一隅,也是一个很好的长眠归宿之地。说陶渊明是江西这方山水孕育出来的文学巨匠,一代人物,应该没有疑问。
南唐小朝廷曾经从南京迁都南昌,经过一段时间磨合,还是不大满意,就又搬回了南京,这一番折腾,也是很伤元气的。孙权是在武昌称帝后,才又回南京的。南唐后主李煜并不很热衷小朝廷最高负责人这个位子,实在是阴差阳错,没有办法,他只能勉力为之。李煜似乎是失败的小皇帝,却是很有成就的大词人。南京祖堂山有南唐二陵,是他爷爷、父亲的陵寝,他则死在开封,葬在邙山。李煜也是曾经往来于南昌与南京之间的人,忧心忡忡,心事多多,几乎不曾有过笑容。高阳先生的《金缕靴》把李后主漫画化了。
明人才开始有唐宋八大家之说,而唐宋八大家,江西人居其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不说欧阳修,他的醉翁亭在安徽滁州。也不说曾巩,虽然他死在南京。这里只说王安石,王安石全家跟着他的父亲因工作关系到南京安家,他的父亲因病死在任上后,王安石一家人并没有返回抚州老家,而是决意在南京安顿下来。此后,王安石一直到中了进士步入仕途,到处奔波,声名鹊起。他一度就在南京静待机会,公开理由是丁忧守制。而丁忧在家也不能坐吃山空,他也办过培训班,也到处去上课辅导学生,陆游的爷爷大致就在这个时候慕名前来南京,听王安石讲课的。王安石也曾到铜陵讲学,也是赚些车马费、生活费,挺辛苦的。王安石在宋神宗上台之后,受到青睐,到开封开始推行自己的主张。他的改革力度很大,自然也颇有阻力。王安石以退为进,离开开封,再回南京。王安石东山再起不久又落败,还是回到南京来了。他自知来日无多的时候,从半山园搬了出来,在城南找一房舍住了下来,所谓秦淮小筑,面积已经非常逼仄,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单室套公寓房。王安石死后葬在南京,他迁回江西是后来的事情。
王安石之后,余波荡漾,赵宋外交失败,金国大举入侵,靖康之难,赵宋偏安东南,所谓南宋,立足杭州。在南宋,有了陆九渊兄弟与朱熹在铅山鹅湖书院的这一场论辩。牵头组织者谁?吕祖谦。多人已经说到此事,此处,不赘。当然,也有一人曾在镇江、南京任职,但他最终却是在上饶铅山闭上了眼睛。此人是谁?辛弃疾。写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辛弃疾,命运终点是在铅山,似乎令人讶异。且看他的这首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不要以为辛弃疾一味豪放,他也有婉约柔肠百转,《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他在上饶的生活剪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朱明奠基南京之前的生死之战,也与江西有关。在鄱阳湖大战之前是南昌之战,朱元璋因自己的侄子不得力而撤职查办了他,后来被一直关押在安徽,至死都没有放出来。鄱阳湖大战,空前惨烈。此战结束,陈友谅残部已成强弩之末,气息奄奄。朱明一统天下之后,经过靖难之变,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写《牡丹亭》的汤显祖曾在南京工作有年,这可不是随便乱说。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常被提及,也有人把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自明入清,血雨腥风,酷烈异常,又是大变局、大动荡。大致到了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众所周知的一位大文人袁枚就在南京随园,自称文章报国。他是浙江人,而袁枚的潇洒自如引起了一个人的羡慕。这个人是谁?就是上饶铅山人蒋士铨。辞职后的蒋士铨在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还是觉得生活压力太大,他曾去杭州打秋风,也去扬州讨生活。在扬州,他很仰慕史可法,曾为史可法撰写过如此对联: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哀。蒋士铨把史可法与江西人文天祥相比对,他意犹未尽,又说:心痛鼎湖龙,一寸江山双血泪;魂归华表鹤,二分明月万梅花。蒋士铨后来在南昌筑有藏园,应该是经济条件得到改善了,也许基本上实现了财务自由?他文章写得好,诗也好,他还会写剧本,有《藏园九种曲》传世。蒋士铨与袁枚、赵翼三人并称“江右三大家”。应该说,蒋士铨的戏曲成就更胜于诗词,是继关汉卿、汤显祖之后又一大戏曲家。如今在南京的编剧罗周也是江西人?蒋士铨还是很向往体制内的生活,他因得到乾隆皇帝赞赏而在57岁力疾起官,充国史馆纂修官,记名以御史补用,参与修篡《开国方略》。蒋士铨在59岁得风痹之疾,半体偏废,“二竖忽相厄,末疾医莫瘳。右体从此废,语言为伊嗄”,也就是如今所说的中风、半身不遂。蒋士铨留滞京中有六年,最后以病辞归。他生前托付南京袁枚为他写墓志铭。袁枚怎能辜负这位故人?1785年,蒋士铨病逝,也就61岁,而已。
蒋士铨坟茔就在铅山文家桥,能够找得到吗?
至于江西的陈三立,所谓清末四公子之一,他自南昌到南京,前后生活有23年之久。他的父亲是陈宝箴,他儿子多多,其中一位著名儿子是陈寅恪,大教授。他经常走动于江西与南京之间,那个时候,又没有高铁,多走水路,奔波起来,也不大轻松惬意呢。
说到了陶渊明、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汤显祖、蒋士铨、陈三立等,大致有七人,有点啰嗦了,就这样吧。
(2023年5月30日中午于铅山葛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