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生
癸卯兔年春节,肆虐了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渐渐散去,浦口区永宁街道市民广场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又恢复了往昔的繁华。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这里每天都是人头攒动,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扶老携幼汇聚在这里,只为一睹传统的永宁手狮舞的风采。
舞台上一群年轻的女子,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手执狮子在现代打击音乐的伴奏下做着各种高雅动作,奔跑、甩逗、跳跃、翻滚……如同一群快乐的小狮子在斗气、玩耍、挑逗、捕食,活龙活现、惟妙惟肖,现场观众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绵绵不绝。
阔别舞台三年的手狮舞,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刻,坐在舞台下方前排的一位长者心潮澎湃,双眼闪着激动的泪花,这位长者就是永宁手狮舞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朱宗炎老师。
起 源
位于南京市西北部、长江北岸的浦口,自古就有“扼抗南北,钳制江淮,屏障金陵”之称,乃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清咸丰年间,浦口经历了长达十年战火的煎熬。其间,太平军与清兵于浦口境内大小战斗数百场,曾数次打破清军设立的江北大营。
享誉国内外的永宁手狮舞就源于这一时期。传说当年太平军驻扎在永宁镇朱家营村时,官兵们业余时间为了消遣,便把家乡流行的单人玩耍的狮子舞动起来,在营房内外的场地上奔跑、滚动、跳跃,既娱乐又健身。生动活泼的表演,吸引了地方上的一些青壮年,出于好奇主动学习模仿,手狮舞就这样慢慢在永宁大地扎下了根。
中国狮舞,向来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狮派,二者均由表演者覆在狮衣中进行表演。通常流行的舞狮都是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身狮尾。两人密切配合,协调动作。但永宁手狮则不同,每只长约1.5米,重约2.5公斤,用竹编扎,以麻布和彩丝妆成狮子模样,撑以木棒,单人舞于手中。为了烘托气氛,后来由独舞变成群嬉,人多动作难以统一,于是购置锣鼓编制鼓点,舞者按鼓点动作,既有统一性又增添律动和美感。表演服装,在太平天国期间,以太平军的服饰为主,统一着装,头戴黄巾(亦可白巾),身着马夹,腰扎红带,下身穿黄色灯笼裤,脚蹬黄布靴,俨然一太平军战士。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社会民不聊生。永宁朱家营一带的村民便借手狮的威武雄健和嬉乐可掬的形象祈求瑞祥,驱除邪祸,摆脱贫困。
改进后的永宁手狮舞既能强体健身,又能烘托节日气氛,独具特色,备受百姓喜爱,成为当地节日庆典的保留节目,流传至今。
初 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消息传来,举国欢腾。革命老区永宁地区人民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欢欣鼓舞,他们用各种文艺形式上街庆祝,表达喜悦之情。那段时间,各村都组织最拿手的节目参演,船灯、蚌灯、骨牌灯、高跷……这些民间传统歌舞节目,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把不大的永宁街挤得水泄不通。
朱家营村的老百姓在手狮传承人朱华元、朱永洲叔侄俩的带领下,自发组织手狮舞表演队,家家出钱买材料,扎制数十只手狮,浩浩荡荡地走进永宁街表演。手狮奔腾跳跃,狮子抢球、高台抢糕、金狮拜年、庆祝胜利等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令人目不暇接,赢得阵阵掌声,成为庆祝汇演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金秋十月,漫山的枫红摇曳,给了生命最炫目的颜色。南京老山脚下的朱家营村,村民们依旧沉浸在打败日本鬼子的喜悦中。此刻,手狮传承人朱永洲的家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门前几位粗杜的庄稼汉子表演起了手狮舞。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手狮报喜,朱家喜添男丁,粗通文墨的男主人朱永洲想起了近期报纸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炎黄子孙。而炎的本意又为“热”。于是,便给这个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朱宗炎”,希望孩子长大后,热爱祖国,热情助人。
多年以后,当朱宗炎成为永宁手狮第三代传承人时,朱家营村的一些老人说:朱老师是听着手狮舞的乐曲出生的,现在成为手狮舞传承人,也许是命里注定的吧。
“其实我真正接触手狮舞,是在13岁那年。”谈起手狮舞,朱宗炎回忆道:“1957年,农业大丰收,为了欢庆即将来临的1958年春节,朱家营村成立了以朱华元为队长的手狮队,队员有我父亲以及朱永剑、朱永泽、朱永庆、汪国宝等人。手狮队成立后,便在队长朱华元家扎制手狮。朱华元是我父亲的叔叔,我们俩家是隔壁邻居,所以每天放学后,我就去他家看大人们扎手狮,有时也给大人们递递材料,或者理理白麻做狮毛。久而久之,我对大人们扎制手狮的全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并熟记于心。”
耳濡目染的朱宗炎渐渐喜欢上了扎制手狮,开始学着试扎起来,由于他在校爱好美术,老虎、狮子、花鸟他都学画过,自然对狮子的模样并不陌生,因而学起来事半功倍,每一个环节都学得有模有样,赢得大人们一片赞叹声。面对鼓励,少年朱宗炎学得更认真了,他心中有一个憧憬,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手狮队的一员,把手狮舞这门技艺传承下来,为乡亲门带去欢乐。
然而,造化弄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此后永宁手狮一度销声匿迹,朱宗炎老师的手狮梦看似遥遥无期。
出山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老山脚下的朱家营村一部分村民靠山吃山,通过种植苗木走上了致富路,共产党员朱远洪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先富起来的他想为家乡做点事,闲聊时想起了祖先传下来的手狮舞,因为历史原因中断多年,几经失传,便和热心人邵金宝等人商量把手狮舞队伍再组建起来,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说干就干,朱远洪自掏腰包买来锣鼓等乐器,又在邵金宝的协助下物色好了表演队员,但扎制手狮的师傅却一直没有着落。永宁手狮舞虽代代相传,但因为口口相授等多种原因,人们也没有系统地整理和保留扎制手狮的技术标准,随着原先会扎手狮的老艺人朱华元、朱永洲等老人相继离世,扎制手狮这门技艺几近失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怎么办呢?“我来试试!”正当朱远洪他们一筹莫展时,村里一位老师站了出来,这位老师就是在镇中心小学工作的朱宗炎。
朱宗炎老师天资聪慧,多才多艺又乐于助人,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以聪明才智服务一方百姓。他利用业余时间为永宁幼儿园雕塑了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为永宁地区多所-🔥威尼斯0008Ⅴ绘制墙画、书写标语、美化校园,他还为村民制作新潮家俱,帮村民书写春联……已近不惑之年的朱宗炎老师为什么勇于承担扎制手狮的任务呢?因为这些年雨打风吹,朱宗炎饱尝人生百味,但他一直没忘记年少时那个成为手狮舞传承人的梦。
扎制手狮第一步就是要做好龙骨,受领任务的朱宗炎首先发挥自己会画画的一技之长,根据自已脑海中残存的记忆,绘制成一份草图,几经改进完善后,他又亲自去集市挑选购买了几捆竹竿,劈成细篾,利用晚上空闲时间挑灯夜战,凭借记忆一步一步的精心制作。扎制好后,又请来村里几位见过手狮的老年人,征求意见并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就这样扎了拆,拆了扎,整整忙活了半个多月,初样终于符合了要求。
手狮的关键部位龙骨扎制好后,聪明能干的朱宗炎找来麻布蒙在骨架上,在麻布外贴上彩纸,粘上自己亲手剪裁的细纸条做狮毛,再用颜料画成狮头模样。一切都很顺利,但最后一道工序狮的两只眼睛如何处理却着实让朱老师有点犯难。他用笔画了上百种图案,都不满意,因为无法体现出狮子双眼的传神之处。几经摸索,朱老师最后用蛋壳塞满填充物嵌在龙骨上,以此充做狮眼。安装好后,一双活龙活现、极具立体感的狮子眼睛呈现在眼前,朱宗炎老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对自己最后这个“画龙点晴”极为满意。
攻克扎制手狮这一难题后,朱宗炎老师看到刚组建的手狮队表演服装杂乱,难以将手狮的粗犷威猛呈现给观众。于是他又主动担纲服装设计师这一角色,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好图样,请村里的裁缝谢师傅缝制。演出前,朱宗炎老师又根据手狮舞的特点,指导演员化好妆,把演员打扮成英武的武士模样。
沉寂许多年的手狮舞,在永宁大会堂一登场,即赢得阵阵掌声,好评如潮。连演几场,观众依旧热情不减。永宁地区百姓奔走相告:多年不见的手狮舞又回来了!
1989年,朱家营村手狮表演队参加全县汇演,喜获一等奖。随后,受邀参加省人民广播电台和原江浦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迎八五庆丰收”农家乐春节晚会演出,在全省范围内首次亮相。
圆梦
1993年是永宁朱家营手狮队组建的第十个年头,也是永宁手狮舞艺术发展之路上关键的一年。
十年的辛勤努力,永宁手狮舞终于再次声名鹊起,受到各方关注。为了让永宁手狮舞这株奇葩更好地传承下来,江浦县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永宁手狮舞进行评审。
“首光是道具需要改进,狮子毛易掉落、蛋壳做的眼睛易碎、支撑身体的龙骨断了,一头狮子伤痕累累;再有舞狮动作陈旧僵硬,缺乏时代感,音乐伴奏单一,仅靠打击乐不能体现狮子的精神面貌……”面对专家们反馈的意见,朱宗炎和手狮舞领队邵金保等人商量,在村领导的支持下,决定对手狮舞从道具以及动作编排、音乐设计等方面进行脱胎换骨的改进。
情系手狮的朱宗炎老师主动承担了道具更新改进的任务,反复揣摸大胆试验。他以铝合金金属条替代传统的竹篾,做成的龙骨轻便、坚固,用绸布替代原来的彩纸,用电灯泡代替蛋壳,用染了色的包装带替换白纸做成狮毛,再配以响铃和彩色绒球……改进后的狮子造型更形象,色彩更艳丽,既有乡土气息,又富丽喜庆。原先狮子的嘴是用笔画出来的,缺少立体感,显得呆板、僵硬,为了给这些小狮子注入生命,朱宗炎老师想起了“狮子灯”里的大狮子嘴巴是能动的,于是在不耽误教学的情况下,挤出时间,走访艺人虚心讨教,并结合小狮子的特点反复试制,最终找出了解决办法。他把狮子嘴巴上颚部分先固定好,下颚则分为两段用合页连接,由于耍狮子时不停地舞动,借着牛皮筋的弹性,嘴巴便可以自由闭合。新颖的设计,让一群可爱的小狮子憨态可掬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手狮道具改进成功,朱宗炎老师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然而,手狮表演动作编排上如何推陈出新这道难题,又摆在了手狮表演队众人的面前。大家集思广益但受传统的限制,一直难有大的突破。这时朱宗炎突然想起请教专家,于是便邀请县文化馆的朱协丰老师实地指导。朱协丰老师在民间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在朱宗炎等人的配合下,他对手狮舞动作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进。从马步、抖狮、举狮、甩狮等基本动作开始,结合舞蹈特点,设计了“狮子点头、“就地翻滚”、“二狮抢球、“八狮串井、“蛟狮盘柱”等动作,尤其是“蛟狮盘柱”最为精彩,舞狮者首尾相接,呈圆形跑动,随着圆形越跑越紧,圆心处表演者快速叠起罗汉直至三层,手狮首尾相接,宛如盘龙,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音乐设计上同样进行了创新,采用锣、鼓、镲、镗锣、笙、唢呐等多种乐器组合,更显气势磅礴。
1993年春节期间、焕然一新的永宁手狮舞表演队代表江浦县参加在南京市朝天宫举办的“金陵民间文化庙会”演出,喜获“红花杯”优秀节目奖。
这是手狮表演队首次走出江浦县到大城市演出比赛并获奖,让朱宗炎老师终生难忘。30年后的今天,在他的书房里提及此事依然喜不自禁。他翻出一张有点泛黄的报纸,指给我看,接过这张1993年2月2日出版的《扬子晚报》《文化》副刊,一行大字标题首先映入眼帘:别具风味的“手狮舞”。
三声锣响,鼓声震天,8名孩童挥动手球,8名壮汉手舞狮子,登场起舞,合着民间传统的“七彩锣”的鼓点,8头狮子或分或合,互相逗趣、一会儿“二狮抢球”、一会儿“八狮串井”,一会儿又“群狮闹球”,把场面搞得火火的,当2头大狮跃上场时,2头小狮飞到大狮身上,欢蹦乱跳,呈现一派欢天喜地的气氛。这是江浦县表演队昨日在庙会演出“手狮舞”的场景。这是这篇新闻稿的开头导语部分,新闻稿还配发了手狮表演的摄影照片。
1994年5月,永宁手狮舞在全国文化先进县经验交流会上一炮而红,被誉为“江南一绝”;同年秋天,参加在沈阳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民间舞蹈艺术节,获得最高荣誉“金玫瑰”大奖;1996年,又获文化部授予“群星奖”;1999年,参加匈牙利国际民间舞蹈节,与英、法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表演团队同台献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时间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永宁手狮舞在群星荟萃的国内外舞台上,依旧光彩夺目,斩获奖项无数。2002年,在“中国·江苏‘三民’大赛”中获金奖;2003年,由手狮舞中改编的《狮虎双雄》和《狮娃》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同年《狮娃》在央视“和谐春晚”演出中获年度大奖。2010年6月,永宁手狮作为南京市唯一入选首届全国农民艺术节参赛节目,获得组委会最高奖——精粹奖……尤其是继上世纪的1999年,永宁手狮首次走出国门演出后,新世纪又三出国门到欧美等国演出,向世人展示了永宁手狮的独特魅力,让永宁手狮舞这一东方民间艺术瑰宝,在一次次演出中大放异彩。
2006年,永宁手狮舞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年,朱宗炎老师办理了退休手续,正式作别三尺讲台,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手狮队的管理工作之中,为手狮队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尾声
伴随着手狮舞的巨大成功,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朱宗炎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朱宗炎分别获浦口区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浦手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7年,72岁的朱宗炎老师又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浦手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23年是永宁朱家营手狮队成立四十周年的喜庆之年,忙完癸卯兔年春节演出活动,朱宗炎老师开始撰写如何做好手狮舞传承的调研文章,他在文章开头部分写道:“手狮舞是永宁民间艺术的奇葩,我们一定要让她代代传下去,并发扬光大。”
身为手狮的传承人,朱宗炎老师深知:要想让永宁手狮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手狮舞技艺。这些年,他不辞辛苦,挤公交车多次往返于南京、永宁之间,虚心求教于南京城内的工艺美术大师和扎灯老艺人,并将所学技艺用于改进手狮制作,让永宁手狮常舞常新,始终充满活力。“永宁手狮舞的每一个细节的改进、每一步创新、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凝聚着朱宗炎老师的心血。”在永宁文化站工作20多年的杜正龙赞叹到。
“天国绝活传至今,永宁手狮世闻名,我为非遗永传承,发扬光大为人民。”这是朱宗炎老师接受笔者采访时即兴书写的一首诗。言及手狮,已近耄耋之年的朱宗炎老师,依旧豪情不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朱宗炎老师依然坚守初心,执着地走在手狮舞的传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