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
——王朝背影之东吴孙权篇
□ 胡正良
一
历史从不回避偶然,很多偶然常常决定和影响着历史的最终走向。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公元200年,注定是极不平凡而又偶然连发的一年。那一年,东汉末的天空炸响了两声惊雷。
一声是:两大枭雄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正式开打。出人意料的,原本弱小的曹操于乌巢打得袁绍丢盔弃甲、狼狈而逃。这一战,曹操用超人的胆识和卓越的智慧写下其军事生涯最光辉的一页,用不屈的信心和不挠的信念创下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最经典的战例。这一战,为曹操大刀阔斧问鼎中原、摧枯拉朽统一中国北方荡平了最大障碍,找到了最佳时机。
另一声是:5月4日那天,时年26岁、有“小霸王”之美誉的江东少主孙策,单枪匹马在丹徒山打猎时,突遭许贡后人及门客围剿,孙策面颊中箭后仍仰天长啸、射杀残敌,后因伤势过重而溘然离世,走完无比悲壮而又轰轰烈烈的一生。
和历史上许多雄才大略的帝王一样,历史选择他(她)时,注定要把一段动荡的时光、一片离乱的山河、一曲人世的悲歌交给他,让其面对天下展露智慧,面对群雄坚定霸业,面对黎民运筹太平。一部中国古代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帝王的个人征服史、行动编年史和功过评判史。
站在东吴的前台,孙权眼里的刀光剑影似在昨天。父亲孙坚、兄长孙策驰骋疆场打下江东基业的一幕幕壮举,如同一幅跌宕起伏的长卷,走进他曾辗转难眠的厚重书页里,走进他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忆里。
生在乱世和县丞之家,身上带点神秘色彩是非常必要的。这既有人为虚构的因素在里面,也有造神布局的需要在其中。据《搜神记》记载,说孙权之母吴夫人怀兄长孙策时,梦见月亮飞入怀中,怀孙权时又梦见太阳入怀。其父孙坚闻言大喜,断定 “日月乃阴阳之精华,是极为富贵的象征”,此二子将来必是国家之栋梁、江东之砥柱。关于这个记载,老家流传的民间传说恰好能拾遗补缺,证明这一点。
果然,天意不可违,宿命难逃脱。月神和日神对应的命运结局在孙家神奇地应验。
拥月亮入怀的孙策,因月神的阴气太重而英年早逝。想着已在天国的兄长,孙策的丰功伟绩常常让孙权泪眼朦胧,久久难以释怀。在兄长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履历里,作为三国名将和江东霸主,他的每一步可谓都是大手笔、大气概、大格局。
含泪从父亲孙坚手里接过帅印时,孙策没有丝毫的彷徨和等待,他以过人的清醒和坚毅,把继承父亲遗志、进一步开疆拓土的使命,维系在六大方略的经营上:
率部讨伐黄巾起义军,既守了出师有名的所谓“正义”,又在江南画下属于自己势力范围新基线;以会稽为大本营发展壮大武装力量,不仅力克吕布等强敌,而且为会稽子民找到新主人;与吕蒙、周瑜等结成联盟舰队共赴秣陵之战,既让世人领略了后生何其可畏的风采,又一战成名树起新坐标;攻打刘表、突袭刘繇,既报杀父之仇的耻辱,又把江夏收入囊中拿下新地盘;占领江东和建立东吴基地,不仅奠定稳固的后方,而且掀开地方割据政权新篇章。
就凭这六点,小霸王孙策绝对能名垂青史,绝对是东吴立国前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而拥太阳入怀的孙权,没有辜负日神的厚望,不仅生时目有精光、形貌奇伟,而且幼时聪慧过人,稍长后受父兄的耳濡目染,舞文弄墨、便马善射自成一把好手。
千年之后,就连惜字如金的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也对孙权大加褒奖,赞其“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可见,史料不欺人,记载值得信,孙权少时的确仪表堂堂、外貌不凡,且骨子里自带帝王之相。
过去容不得多想,日子还得过下去,江东的基业还得守下去、大起来。面对如同一堆乱麻的当下,面对剪起来难以下手、理下去头绪纷繁的今天,孙权忘了思索,只留下征服的思绪缠在一起彼此伤害。
蒙蒙细雨中,孙权独自来到长江边,看着浑浊的浪头一层层涌来,望着滔滔的江水从面前流向东方,长江的雄风霸气,顿时让他找到征服者的感觉。属于孙权的高光时刻就从这个感觉开始吧。
二
初掌江东,孙权第一个要面对的是如何稳定这块安身立命的土地。由于江东刚被孙策收入囊中不久,加上兄长突然去世,局势显得更加动荡不安。
从民心归顺来看,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短时间内难以同心同德,存有异心者、借机翻盘者不在少数;尤其是治下的豫章、会稽等地,根基未稳、人心惶惶,数万山越正想伺机作乱。
从家族内部来说,堂兄、庐陵太守孙辅叛投曹操,带走了一干人马;堂兄弟、定武中郎将孙暠兵向会稽,族内夺权经斡旋后未果;庐江太守李术不服孙权,招兵买马公开反叛;宗室内部的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均被身边家将谋杀。
从外部环境来论,东汉朝廷昏暗无力,爱莫能助,只能任其自生自灭;曹操觊觎江东已久,对这块口边的肥肉早已垂涎三尺,孙权稍有战略选择的不慎,即可为曹操找到染指的借口;刘备虽然暂时寄人篱下居于一隅,但血管里流淌的光复汉室大业的雄心壮志一刻都没有停歇。
面对如此乱局和难题,帝王独有的远见卓识和将军该有的勇往直前发挥了定盘星作用。年轻的孙权在谋划着一盘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棋局。
孙权依托追随父兄在军中将士所立起的良好口碑和众多人脉,依靠兄长托付重臣、对孙家一辈子忠心耿耿的长史张昭的举足轻重之地位,依赖孙策少时好友、有“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之称的重要谋臣周瑜之文韬武略,组成三人政治联盟、军事中枢,实施平叛和安抚大计。
孙权剑锋所指的第一人是庐江太守李术。李术曾得孙策的恩惠和赏识,孙策逝前曾上表任用其为庐江太守。按理说,他对孙家应该感恩戴德的,但他的短视和鲁莽,决定他最终背信弃义,走上身首异处的不归之路。
如何斩杀李术,孙权的确做足了功课。一方面,在义理大道上大造诛李平叛的舆论声势,赢得朝廷和治下军民的理解支持;另一方面,把李术触犯大汉制度、放肆无道、残害州司等恶行密报实权人物曹操,切断其可能求救于曹的后路。曹操当时正为自己的心腹、扬州刺史严象被李术所杀一事耿耿于怀,遂作壁上观任其相互残杀而后快。
当孙权的讨伐大军抵达李术所在的皖城时,李术自知天理和道义都不在自己这边,采取了闭门自守、求救曹操的拖延战术。很快,城中粮食耗尽了,李术也没有等来曹操的救兵,最终孙权破屠皖城,斩下李术首级,并将其部众三万余人迁往江东多处安置。
随后,平叛大军一鼓作气、多点发力,鼓动和参与宗室叛乱的不肖臣子、存有异心的山越族人等,终为自己的愚蠢和不忠付出惨痛代价。短时间内,他们或被定点清除或被收编改造。
这枚政治上的连环棋子落地后,真可谓掷地有声,影响巨大,在震惊朝野和曹刘的同时,江东的混乱局面迅速好转,人心皈依也出现一波小高潮。一个不从起眼的翩翩少年,经此变故而因势利导后,瞬间成长为不可小觑的一方政治和军事首脑,江东的一颗政治新星冉冉升了起来。
有了开局的顺利和不俗成绩,命运的天平向孙权这边倾斜了。孙权审时度势,毫不犹豫地掷下他的第二枚棋子:开门纳谏、广招贤才、形成战略战术决策指挥中心,从长远规划上为江东编制宏伟蓝图。
历史眷顾有心之人、有为之士,有修政安民良策,有天下英才辅佐,有忠勇之士拼命,孙权治下的江东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太平景象、人间春色。这些立足之本、发展之本、壮大之本,引领着孙权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这时,在和煦的春风里,孙权来到长江边,看着依然浑浊的浪花,看着两岸绵延的山脉,想着刚刚经历的一切,他此时找到的已经不是征服者的感觉,他要凭借长江天堑、魅力后方,争到属于帝王的那片天下。
三
历史讲究真实,但历史真实和真实历史常常是两码事,历史真实讲的是语境,真实历史说的是过程。
孙权已经落下的两枚棋子立竿见影、效果非凡,离天下只有一步之遥的他,开始抛出第三枚重磅棋子:依靠天时地利人和之因素、高唱开国三步走之雄曲、形成以己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从立国的实践观和方法论上独辟蹊径。
这次孙权重点聚焦的人物是大军阀、时任江夏太守黄祖。黄祖是荆州牧刘表的部下,盘踞江夏长达十八年,屯兵夏口(今武汉)时,有“江夏王”之称。
他与孙家的恩怨始于孙坚,当年与长沙太守孙坚交战时,黄祖虽战败逃至岘山之中,但其部下却射杀了前来追击的孙坚,从此与孙家结下血海深仇;与孙策对弈夏口时,又是兵败如山倒,赔了妻小七人和两万余众,孙策报了不算彻底的家仇旧恨。两次折羽的惨痛失利,使其对孙家既恨之入骨,又防之愈甚。
江东敲响孙权时间后,黄祖与之共三次对决。第一次,孙权小胜,只打败了黄祖的水军,生擒黄祖手下的几个部将,但无法攻破城池伤其元气;最让孙权没有料到的,后方山越趁江东空虚,掀起暴乱,大军只好调转枪头匆匆回来平叛。而隔岸观火的曹操,却趁机打劫,派大将张辽攻打荆州,把江夏郡的几个肥县收入麾下。
第二次,孙权出于战略需要西征伐黄。当时,第一次西征引发的后方叛乱历时三年,方才平息。刚刚向好的孙权集团面临着稳定和激进的双重考验,正处在进退踟蹰的十字路口。关于这次西征,史书基本上一笔带过,孙权也没有投入多少心思,战场上的最大收获是抢了黄祖治下的一些百姓回来,而战术上却完成了曹操委派的牵制刘表的重大任务,既让曹操看到了对其称臣的积极表现,也为江东复苏争得喘息机会。
公元208年春天,经过严冬洗礼的江东逐渐恢复勃勃生机。孙权开始三伐黄祖的战争。这次征伐,周瑜、吕蒙、灵童等名将均赴前线,经过激烈攻防战,黄祖没有迎来幸运之神的护佑,最终被孙权击杀。历时五年的孙黄之战,以孙权的完胜而告终。
就在孙权伐黄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曹操大举南征,大败豫州牧刘备。曹操占领江陵后,专门致信孙权,意欲下取东吴。
面对突然降临的厄运,东吴内部主战和主和两派展开交锋。主和的重臣、长史张昭等认为,东吴现在还弱小,不足以与打着汉室旗号的曹操争斗,以和为贵、向朝廷投降是上策;主战的鲁肃、周瑜则认为,和换不来太平,只会助长曹操的野心,战则可能为东吴迎来先机。
而孙权懂得鲁肃、周瑜的深意和远谋,正想乘势而为,有意与曹操一战。于是果断决定,派出鲁肃与刘备商议结盟,联合刘备和曹操决战。此时,刘备也伸出橄榄枝,派遣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来东吴与鲁肃共商抗曹大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最有影响的“赤壁之战”呼之欲出。
关于赤壁之战,史书记载得很详实,《三国演义》更是加入许多夸张虚构的文学成分大书特书。
客观而言,这场史上规模巨大的不对称战役,刷新了人们的认知,翻版了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创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故事,只不过时过境迁、主角位移之后,结果已物是人非、换作他人。
战后,曹操实力锐减,不敢轻易冒犯孙刘之地,只在关中掀起几朵不大不小的浪头。他把心思主要用在继续胁迫天子刘协、诛杀汉室成员和王公贵族上,他在用鲜血和刀枪开路,为儿子曹丕称帝建国,清除一切政治上的障碍和军事上的威胁。
作为胜利方之一的刘备,此时收获满满、欲望爆棚。他趁机占领荆州,以向孙权暂借之名形成荆州根据地,着力谋取地势险要、物产丰富的战略纵深益州。经过三年的软硬兼施,最终汉室宗亲、益州牧刘璋归降献地。至此,刘备完成了“隆中对”时,诸葛亮为其贡献的夺荆州、取益州,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宏伟大业。
如日中天的孙权,经此一战,实力大大增强,士气空前高涨,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拿下南郡、九江、交州(今广州)等地,势力范围绵延至千里之外,归顺臣民涵盖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公元211年,孙权将治所从九江迁往秣陵(今南京)。次年春,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并因陋就简,修筑石头城和濡须坞,以防曹操南侵。
又是一个晴朗的黄昏,孙权来到属于建业的长江边,同样是滔滔不息的江水,他读出了与前两次在江边不一样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要以此为大本营,继续导演好三国逐鹿中原的大戏,从头书写好石头城作为未来都城的荣耀。
四
赤壁之战后,历史渐次走进三国时刻。
第一个国家,是曹丕建立的曹魏。
公元220年正月,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代枭雄、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洛阳病世,享年66岁。长子曹丕承袭魏王爵位。虎父无犬子,知父莫如子,相比于父亲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至死也没有走到称帝之路的遗憾,曹丕的野心雄心比曹操更大更迫切,他一点点撕下面具、挪走汉室、创造历史。
当年十月,洛阳的秋色秋景美不胜收,40岁的汉献帝刘协已无心思欣赏这些美景了。在曹丕等人的胁迫下,他最后一次颁布诏书,将皇位以和平方式禅让给曹丕,历时195年的东汉王朝寿终正寝。
曹丕受禅称帝,建立曹魏帝国,定都洛阳,时年34岁。
曹丕称帝后,刘备和孙权都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他们的力量根本无法撼动曹丕,遂采取暂时隐忍、主动求和之策。
曹丕对刘备的求和,直接拒绝、斩了来使,把刘备列为头等心腹之患;对孙权的求和,愉快答应、册封王位,把孙权视为可联可伐的战略盟友。这种联伐共存、互换角色的国家关系,几乎贯穿整个三国始终。
第二个国家,是刘备建立的蜀汉。
曹丕篡汉夺权的事实,求和被拒的羞辱,深深刺痛拥有汉室纯正血统的汉中王刘备。公元221年5月15日,在诸葛亮等众多臣民的拥护下,61岁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王朝,重启汉室新时代。
刘备称帝后,把兴复汉室列为国家大事、一号工程,拜诸葛亮为丞相立足关中向外推进;恶化与孙权的蜜月关系,举全国之力,以夺荆州、为关羽和张飞报仇为由兴兵伐吴。夺取入吴门户秭归后,刘备沿江东下继续攻吴。孙权求和遭拒,只好全力应战,蜀吴两军于炎热的6月开始,在猇亭(今宜昌)形成对峙局面。
结果,孙权的大都督陆逊技高一筹、道高一丈,趁着蜀军防备懈怠和营寨扎堆集中,以火烧连营之妙计,把大部分蜀军化为灰烬,刘备只带着少许残兵逃到白帝城避难。
出师未捷,精锐尽失,受此打击,刘备在白帝城大病不起。公元223年4月,在完成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后,刘备带着满腔遗憾,走完忠厚节义、求贤若渴、肝胆相照的忧患一生,享年63岁,在位仅仅2年。蜀汉王朝由此进入由诸葛亮主导和辅佐的后主刘禅时期。
天下三分,已有二主君临。这个现实对孙权震撼极大,说他不想早点称帝建国那是自欺欺人。然而,相对于曹丕通过禅让得到的江山、刘备通过光复汉庭获得的社稷,他们二位都可谓来得光明、受得磊落。
他要给自己找一个水到渠成的理由、瓜熟蒂落的契机,一步步登临皇权的顶峰。他手中的棋子已越过楚河汉界,作一次高瞻远瞩的连环搏击。正可谓,星河浩瀚,容得下群星闪烁;玉宇清澄,摆得开群雄争锋。
曹丕、刘备称帝后,孙权所扮的重要角色瞬间无可替代,所处的关键位置瞬时微妙复杂。三角之际、三强之势、夹缝之中,最利于战略纵横、战术取舍、左右逢源。
臣服曹魏,受封吴王,亮明与曹丕的君臣关系,曹丕可以暂时放下隐忧,集中火力应对蜀汉;孙权可以攀上高枝,换来由一方诸侯到正统王爷的地位蜕变。这种关系上的亲近和身份上的变化,其潜移默化作用深邃深远。
示好蜀汉,摒弃前嫌,表白与刘备父子的联盟关系,蜀汉可以对外联吴抗曹,内部一门心思发展经济,放开手脚平定南中少数民族叛乱;孙权可以增添双重保险,在封地逐渐做大做强,暗中蓄积力量与曹魏一争雌雄。
天妒英才,公元227年5月,在位仅7年的曹魏开国皇帝曹丕,在洛阳因病驾崩,终年40岁。孙权对曹丕的离去极为感慨与遗憾,感慨的是,曹丕的雄图伟略让他无比钦佩;遗憾的是,还没有与之真正放马疆场,曹魏政权就迎来了22岁的魏明帝曹叡。
短短4年间,蜀、魏两国先后更换新主。这对于孙权来说,显然是上天赐了良机。尤其值得利用的,诸葛亮抓住曹魏新帝登基、脚跟未稳,于公元228年两次出师北伐。魏蜀交战形成的空白,直接给孙权筹备登基预留了充裕时间。
千磨万挫终出来,庐山真面示日月。公元229年4月13日,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立国号为吴。三国时期第三个国家——吴国诞生,三国鼎立局面成为历史事实。9月,孙权迁都建业,历史上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诞生了。
建业,这个当初的弹丸小城、县郡之所,从此虎踞龙盘,成为全国公认的六朝古都、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孙权作为奠基者,其功居首。
历史是一盘棋局,谁都想在上面走两步。有的人潦草入局,浅尝辄止,没有留下任何可资缅怀的背影或印迹;有的人工笔入境,熠熠生辉,走出荡气回肠的谱系或蓝本。孙权、刘备、曹操等属于后者。
历史的天空陡然有了三位新主人。孙权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疆域上铸下永远属于子孙后代的孙氏烙印。从他把东吴拽进历史轨道的那一刻,这座火车头便铿锵作响,拉着国家飞奔起来。他在书写三篇流芳于东吴的历史文献。
第一篇文献是关于东吴政治清明的。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地道之行也,四海为家。”饱读圣贤之书的孙权明白这个道理,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孙权知道,政治清明是保证大道和地道顺利实施、天下和四海合二为一的最优选择。
开国的磨难让他读懂了治国理政离不开人民,只有路线为民、方针亲民、政策利民,才能大道畅通、民安国稳。而这一切都维系在自己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上。
因此,他改革屯田制度,设军屯和民屯两种,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须种田,并亲自耕田,鼓励将吏屯田;他兴修水利,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派校尉陈勋开凿句容城中路运河等,这些运河既为内河航道,又具灌溉功能;他多次宽赋息调,严禁官吏以劳役为由干扰农事,下诏减省徭役、征赋,革除民弊。
第二篇文献是关于东吴经济繁荣的。
孙权给出的两道答案是:对内,立足东吴之先天优势和自然禀赋,大力兴农兴商,以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丝织品赢得优势和地位;对外,开辟东吴直通东北地区海上通道,发挥首都建业和江南腹地的辐射作用,实施贸易走出去战略,使长江、运河与东海、黄海、渤海三大水系无缝对接。
第三篇文献是关于东吴睦邻友好的。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饱经战争之害的孙权坚信这是大势,作为中国古代有远见的战略家,孙权认为,睦邻友好是军事和外交的民之所向、国之所望。
因此,他登基后对内外用兵总体上持谨慎态度,除发动两次小规模、试探性的吴、魏合肥之战,攻打旅顺口、击败魏将张持,调集重兵彻底解决内部山越人稳定问题等,其余的战争基本上是为了应对曹魏的多次征伐而被动为之。
相反,他对国家和地区间的外交却高度重视。称帝后即与魏、蜀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使臣互往、贸易互通,与蜀国更是结成战略盟友;派将军卫温等万余人穿越台湾海峡,以友好方式收编夷州(今台湾岛),揭开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派人与周边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派重臣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等建立稳定的贸易文化往来。
孙权写就的三篇宏文,几乎贯穿他的后半生。经此休养生息,东吴大地,沃野千里,稻菽飘香,男耕女织,一幅和谐盎然之景象。这些人间福地,不仅生长粮食和文化,而且润物无声地滋长着人心的温存与国家的依恋。经此持续发展、共同富裕,东吴的富庶,无人能比;东吴的国力,无人能及;东吴的开明,无人能替。
五
历史造就一个人,不可能让他十全十美,留些遗憾和缺点供后人评说,这是常有的事,哪怕你是帝王也不能逃脱这个残酷的铁律定规。
晚年的孙权,看惯了刀光剑影,看淡了鼓角争鸣。来了兴致后,也即兴写下几首诗词、几幅书法,与臣子们探讨,赐臣子们收藏,他要把诗书的余韵烙在臣子的心坎上、印在子民的崇拜里。
晚年的孙权,远贤臣、亲小人、妄自尊大、独断专行的事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最让他痛心疾首、痛不欲生,汉武帝刘彻曾经历的悲剧又在他身上重演。
长子孙登最被他看好,可惜不幸早世。三子孙和被立太子后,与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兄弟反目、持刀相见,而当时的朝中大臣陆逊和步骘等,也分为两派支持太子和鲁王。为了保持权力的相对平衡和阵营的基本对称,无奈之下,孙权只能废黜孙和、赐死孙霸,立年幼的七子孙亮为太子。这场大动荡,震惊朝野,震动三国,吴国由盛转衰也从此埋下重大伏笔。
这幕血淋淋的现实,犹如一记重锤,落在孙权身上。他一下子衰老许多,昔日英姿勃发的雄主,已变成一个喜怒无常、疾病缠身、命不久矣的老人。
英雄虽迟暮,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依然可以呼风唤雨,玩他人于股掌之间;气数若将尽,虽遇华佗难重生,听天由命或许是最好的顺其自然。这也许就是孙权将要迎来的结局。
一缕夕阳的余光穿透窗棂,射在孙权躺着的御床上。他已经无法再到长江边观景和抒怀了,只能微迷双眼若有所思。
梦里——那些已经流走的往事一幕幕纷至沓来。
——那个从容不迫、乘马射虎的孙权,何其英武潇洒、英雄无畏。面对猛兽视玩物圈宠,该出手时就出手;面对危险似闲庭信步,笑看云起更从容。就连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也自豪地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亲射虎,看孙郎。”这一赞,热了多少将心军心!
——那个诙谐幽默、爱将如子的孙权,多么有容乃大、有情有义。送别大将朱桓远征时,朱桓忽然端起酒杯说,臣就要离开陛下远去,要是能摸到陛下的胡须,臣死而无憾。孙权闻言,微笑着站起,把脑袋伸了出去。朱桓上前捋须,感叹道:今天总算是捋到龙须了。孙权大笑。这一笑,醉了多少臣心丹心!
——那个养育臣后、不计前嫌的孙权,何等仁慈缱绻、仁义豁达。爱将凌统逝后留下的幼子,孙权把他收养宫中,视如己出不说,还在多个场合介绍,这是朕的虎子。降将潘濬起初称病不肯相见,孙权派人将他抬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潘濬感激涕零、跪地拜谢。孙权先拜官辅军中郎将,后与陆逊屯驻武昌,管理荆州事务。这一养一用,暖了多少良心忠心!
梦中——那些香消玉殒的美人一个个如影随形。
与哥哥孙策和重臣周瑜一同登场的,是他们的夫人“二乔”。这两个在《三国演义》里比皇后还要出名的女人,都经历过夫君早逝、孤独终老的煎熬和伤痛。
在爱情和江山的海洋里游泳,其实是一个两难的决定,不仅自己的水性要好,还要仔细观察随时涌来的无边浪头。
通向江边的石阶上,一片片叶子落了下来。二乔初嫁的路,看似平平坦坦,实则危机四伏。作为政治联姻的产物,姐妹俩在一个秋天走向远方,注定此生不会风平浪静、爱意绵绵。当她们迈开第一步时,悲剧的种子就贴在落叶堆起的枯黄里生根了。
梦醒——那些漫漫无边的黑洞一圈圈寒意重重。
一梦忆流年,花开花谢犹如转瞬之间。梦醒后的孙权,没有选择的余地,他的选择就是将亲自缔造的王朝完好地交给子孙,并寄希望于将来的某位后人沿着自己开创的基业,再绘制一篇大一统的蓝图,成就一段大繁荣的盛景。
公元252年5月,在位24年,三国最长寿的开国君主孙权驾鹤西去、陨落建业,享年71岁。太子孙亮被立为东吴的第二位皇帝。
孙权没有想到,东吴在他以后只经历了三帝就画上了句号。真是时也命也运也,这后来的事情他已经无法预知,他也不会为自己晚年的失误而向汉武帝那样给自己颁布 “罪己诏”,他的胸襟实际上比汉武帝还是差了一点。
斯人已去,相比于曹操的一世奸雄之名、刘备仁慈背后暗藏的狡诈之实,孙权算是厚道磊落的实在人。其实,在三国的天宇下,孙权是一位被低估的帝王,相对于曹操的知名度和刘备的曝光率,孙权在人气和粉丝上都不占优势。在历史的长河里,后人很多时候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过滤历史人物,喜欢的多褒奖几言,讨厌的添几句劣迹。
品读孙权,回味东吴,我在读史和等待中抬高了希望的围墙;品茗江左,回眸三国,我在思索和寻找中拆除了迷茫的栅栏。
在诗意思索时,快意人生,就要像孙权那样,英雄华山论剑,雅士煮酒相逢。月光下的东吴,作为长江的儿子,孙权曾用雄性张开双臂拥抱大海,曾用雄风伸入苍穹飒飒嘶鸣。他那时的相信未来,不全是自欺欺人,有时也是期许、是情怀、是气概,是自我抚慰时长出的青苔。因为历史是由无数个诗意的段落串起来的。
合上属于孙吴大帝的黄卷,走到江边孙权经常去瞭望的地方,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的。江边的滚滚涛声带走了多少流水,随之东去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吧。
来时金戈铁马振长空,走时三国鼎立定天下。雄才大略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一部奇书。孙权无需为将来的任何结局而惋惜。因为,历史所录入的,往往是胜者为王的英雄和义薄云天的豪杰;后世记住的,也依然是那些曾经矗立潮头、独领风骚的时代先锋。
大江东去浪淘尽,依然风流孙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