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虽然已是农历的三九严寒天,可当天下午的南京天气特别温暖,被艺术家萧平先生比喻为“冬日里的春天”。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视角线——潘高鹏·陶咏绘画双个展”在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开幕,为辞旧迎新的跨年时刻更增添了一份艺术氛围。本次展览由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撰写前言,新华日报社副总编钱丽萍致辞,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南京晨报总编辑丁晓斌、江南时报社社长、总编辑管云林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共同见证“新华人”笔下的多彩世界。
钱丽萍在致辞中表示:画展的两位主角潘高鹏、陶咏,他们是新闻人——我的老同事、老报人,他们数十年在新华报业美术编辑岗位上贡献了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同时,他们又是艺术家,工作之余,他们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在山水画和水彩画领域进行着各自的创新性探索和实践。今天,这场“视角线”画展为我们呈现的是两位新闻人画笔下的艺术世界,也是他们对世界独特的观察、解读与表现。
(钱丽萍致辞)
钱丽萍说,刚刚过去的1月11日,是新华日报86岁生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党的一个方面军”,毛主席三次亲自为新华日报题写刊头,周恩来是其创始人。在战争年代,新华日报刊登了一大批“新兴木刻版画”,反映抗战的悲壮,呼唤民族的崛起,成为新华日报一面战斗的旗帜,艺术的旗帜。今天,这场视角线展览,让我们看到了和平年代的另一种艺术呈现,当传统的山水画和现代的水彩画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正是我们今天所期待看到的。
(潘高鹏先生)
潘高鹏先生60年代毕业于南京艺术-🔥威尼斯0008Ⅴ美术系,是新华日报资深的美术编辑,从事美术编辑工作30余年。作为一个从事新闻专业的画家,他有敏锐的新闻感觉,同时又有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他的山水画将现代性和传统技法相结合,笔墨语言浓墨重彩,水墨淡彩,多元统一,将大自然的真实写照和画家心中的影像结合起来,描绘美丽中国、美丽江南,被同行称为“新金陵画派的领创人”之一。前南京艺术-🔥威尼斯0008Ⅴ院长谢海燕教授称赞其山水画是“民族的,现代的,自我的”;著名美术评论家马鸿增先生认为其山水画“高山大岭、沉雄厚实、笔墨精微、气势浩然,在现今江南画派中另辟蹊径”。十多年来,潘高鹏先后在国内外举办4次个展,作品“大雪残象” “山之韵”等为国家美术馆和中南海收藏。
(陶咏先生)
陶咏80年代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威尼斯0008Ⅴ(现在江南大学)设计-🔥威尼斯0008Ⅴ,也是报社美术编辑中的骨干力量。他的水彩画作以鲜明精致的水色光,赏心悦目的景物人,把观众带进生活中平实动人的情境之中。他的城市街景画的很轻松,这种轻松来自两种熟悉,一是他对水彩材料和语言的熟悉,二是他对表现对象各类城市生活场景的熟悉,他的作品传达出日常街头的即视感。有评论认为,他以极强的造型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将西画水彩为己所有,显示出一位中国画家的西画自信。
钱丽萍说,作为新华报业的同仁,我怀着欣喜的心情参加这次活动。展览体现了两位老报人对新时代美好生活具象的表达;折射出两位老报人在艺术上守正创新的理念。人们通过潘高鹏的国画和陶咏的水彩画,领略到新闻人画笔下的气象万千,欣赏到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与碰撞,在审美的体验中对“中国故事”有了更具象的认知和共鸣。
现场,著名艺术家萧平感慨地说,潘高鹏与他同是82岁的老画家,仍对艺术创作孜孜以求。“绘画分为纯艺术和实用艺术。从事报业的美编,多用实用艺术;而当他们在退休或空余时间里,又专注纯艺术。主题“视角线”展现了国画家有国画家的视角线,西洋画家有西洋画家的视角线,二者不断吸引、相互靠拢。”
萧平认为,潘高鹏的绘画以传统为根基,吸取了西洋绘画的精髓,如色彩、章法、构图、用线。从高山大漠到平原田野,潘高鹏画作现代感的来源,一是直线多于曲线,二是角度多为俯视,三是以唐三彩为基调,用鲜亮的色彩呈现。令人感到舒畅、有趣,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陶咏则吸收了中国写意画法,他的画作并不十分的具象,远远看到的神采、造型、氛围,均能感染到观众。细看他的画,好似用炭笔勾了大致的形象,但他想表达的东西却全都表达出来了。
“从视角线主题一眼就能看出新闻人的特点,既有交叉,也有平行和放射。这里就提到一个对生活的观察——即当风景进入人的视角时,便异化成为与人能共情的对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一种物我对应的关系。当人与风景开始对话,风景就成为绘画、文学、诗歌表达情感的承载物。”南京艺术-🔥威尼斯0008Ⅴ教师、美术学系副主任丁亚雷点评说。
新华日报社作为省级新闻单位,新闻人才层出不穷,在文学、美术、摄影等艺术领域人才辈出。双传学在前言中写道,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江苏正在践行“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大发展使命。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强化理论素养、守牢意识形态阵地、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