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最爱听大人们讲故事,从古到今,天地人物,离奇的、平淡的;苦难的、幸福的;高贵的、卑微的;可爱的、可恨的等等,什么样的故事都有。听得最多的是鬼怪故事、狐仙故事。那时每逢一、三、五赶大集,还喜欢到广场上听人“说书”(俗称“唱大鼓”),诸如“武松打虎”、“薛仁贵征东”、“隋唐演义”等等。有些故事乍听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听着听着就有了瘾。村里人便说,这孩子成了“故事迷”。
后来长大了,上学了,学会认字看书了,便自己到处找书看,至今还记得一些书名,《艳阳天》、《金光大道》、《欧阳海之歌》、《海岛女民兵》、《红岩》等等。有时还到街头地摊买书看(小人书、连环画),一分钱两本,现看现还,再看再借,有时花上几分钱能看一上午。这些书里、画里的故事既丰富多彩,又生动惊险,什么战斗故事、反特故事、爱情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应有尽有,想看什么有什么。那时-🔥威尼斯0008Ⅴ里也经常组织“故事会”,专门邀请老革命、老英雄给我们这些半大孩子讲叙奋勇杀敌故事、光荣传统故事,使我们正在成长的心灵受到深刻教育。
再后来,高中毕业了,走上社会了,参加工作后,竟然突发奇想拿起笔来自己写“故事”。平生第一次参加“文学创作学习班”时,激动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心想这“作家梦”很快就要实现了,其实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水有多深,试一试才知道“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辅导老师提示说:要想写好“故事”,必须学会‘编故事’。当然要编得合情合理,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句话,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好在从小就听了不少“故事”,对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叙事手法等有了一定领悟,那就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编”“呗。再加上有老师耳提面命,我很快写出了一篇自鸣得意的小说故事,题为《辅导员问题》,后来被收入总部编印的丛书中。从此尝到了“编故事”给我带来了无穷乐趣。
回想起工作几十年来,虽然没有走上“著书立说”这条路,但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每天依然同各种文字材料打交道,写工作总结、写会议简报、写典型经验、写调查报告、写领导讲话稿等等。曾有人说这项工作单调枯燥,我却一如既往,乐此不疲。我始终认为,“编故事”与“写材料”尽管不是一码事,然而各有所乐,各得其所。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不能这山望到那山高。只有同行“老笔杆”坚持说,虽说编与写要求不同文体不同,但两者文理相通,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起来都是一回事。
直到10前退休,我这“职业爱好”才发生根本性转变。离开工作岗位后,再也不用写写划划了,从此与“材料”绝缘,既不写也不看了。然而每次朋友相聚时,或老同学一见面,他们总会问我现在还写点什么编点什么。每当大家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时,我一般都是在倾听。有时我讲起一件什么事来,有人又会问你是不是又在“编故事”?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打那以后,凡是朋友聚会什么场合的,除了聊聊“天气”、“身体”之外,其他什么我也不想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