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0008Ⅴ(vip认证)-百度百科

徐廷华|映日荷花别样红——张开明作品重读
2024-01-08 09:3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徐廷华  
1
听新闻

  军旅作家张开明前不久送了我几本他写的作品,是用一个蓝色布袋子装的,每本都用旧报纸包着,看出他的细心。我接过时第一感觉是沉甸甸的。开明面带笑容,很随意地说:“都是以前的作品,聊供你闲暇时翻翻。”

  我认识张开明多年了,他年长我5岁,知道他是盐城滨海人,196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因“文革”延迟至1968年毕业,同年参军。1991年转业,先任盐城市委党史工委副主任,后从江苏省委党史工办处级领导退休,也知道他编撰了不少有关中共党史方面的党史正史、专题著作、人物传记,一本接一本,频频出版,系中国作协会员。每次相聚,他从不自炫,总是很低调,但有时涉及某个问题时,都有自己独特深邃丰赡的见解,对他颇有敬意。这次他送书与我,以为也是他过去送的《跃马挥戈——抗战时期的黄克诚》《江淮之子——周恩来与江苏》等之类的党史、军史人物专著书籍。

  当我回去打开布包,显现在眼前的四本书让我十分惊撼,不显山露水的张开明在文字书写中成果斐然,有中篇小说集《緑月》;有纪实文学《白洋淀传奇》;有长篇报告文学《铁骑雄风——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部队战斗纪实》,还有一本传记文学《庞学勤传——从新四军走出的电影明星》。

  那几周,我都沉浸在阅读带来的喜悦中。

  《緑月》是张开明最早的一部著作,收录的五篇中篇小说,均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都是作者在解放军艺术-🔥威尼斯0008Ⅴ文化工作系进修时所写之作。2000年8月花山文艺出版社集结出版。

  五篇小说有两篇是写部队生活,三篇则是写冀中农村中的人和事,且多以“文化大革命”末期及改革开放初期为背景展开故事,写人物的命运、情感、思想冲突。《緑月》是这部小说集中的扛鼎之作。故事写的是一位出生冀中的边防骑兵连长赵栓柱在一次执行巡逻任务时突遭一场“狂风裹挟着黄沙”的沙尘暴袭击,“草原上昏天暗地”,他和他的战马迷失了方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干渴、饥饿、焦虑、疲劳,还要躲避深夜狼群的攻击,在空旷的草原上“战马驮着他向月亮升起的地方走去。”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蒙古包的床上,床头坐着一位蒙古族姑娘,她名叫乌云其其格。她和她的母亲为赵栓柱送上“香甜的奶皮子和奶茶”。乌云其其格告诉赵栓柱,她的阿爸额尔敦朝鲁和哥哥格尔日勒图骑马到附近边防医院去请军医来为他治腿。他这才发现自己的一条腿已不能动弹,“像被人用锥子扎一样痛”。很快乌云其其格的父亲带着两名军医来了,赵栓柱第一眼看到老阿爸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面包车载着赵栓柱和乌云其其格及她的家人驶往野战医院,经过会诊,医务人员力排截肢而改做牵引绑石膏固定。赵栓柱在乌云其其格家里休养一段时间,腿渐渐好了。在和她一家人的接触中,赵栓柱终于知道老阿爸额尔敦朝鲁曾是蒙古人民军的一名年轻而勇敢的骑兵少尉。1945年8月,老阿爸所在的骑兵部队同苏军的机械化骑兵群,一起横扫日本法西斯残兵败将和伪蒙德王的骑兵部队。8月15日在八路军协同下,占领了张家口和承德地区,两天后,在那里同八路军会师。他终于想起来了,曾在八路军骑兵团任团长的父亲赵俊卿珍藏的一张照片上,看到过父亲和老阿爸、苏军骑兵团长安德烈上校的亲密合影,倍感亲切。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既写了部队野外生存的恶劣自然环境,又写了人物内心细腻的心理变化;既叙述当年中蒙苏军队并肩作战的历史风云,又描写当年中蒙苏军队和人民的深厚友谊。更让人咀嚼的是小说的文字清新,现实与梦幻相结合,情景交融,把草原和草原风情写得很美。作者是用散文的风格来写小说,读起来很轻松,让人不忍放下,小说中的故事吸引人,而作者的文字又很抓人,这都源于作者当年长期在北方的部队生活,他与冀中的战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阅读了冀中作家孙犁、冉淮舟等作品,他还到过冀中的安新县和高阳县进行采访,白洋淀清清的水波陶冶着来自异乡的作者,特别是写冀中的《秋思》《鱼梦》《回眸》那三篇农村生活情意更浓,在那清新、俊逸的故事中,感受到“荷花淀派”的流风余韵。正如著名作家冉淮舟在为这本小说集所写题记中说的:“开明不是冀中人,但他对冀中群众用语和风俗习惯,却有着真实而有趣的表现,在我这个冀中人看来,几乎是无懈可击的。”

  正因为如此,1991年8月,张开明受冉淮舟的邀请,到白洋淀参加了一次冀中平原文学研讨会。在会议间隙,张开明采访了尚健在的安新县抗日特别锄奸团的一些老战士和相关老同志,积累了史料,动笔撰写书稿,这也就是几年后出版的《白洋淀传奇》一书。目前已收进卷帙繁多的“保定红色文化文库”这套大型丛书。

  这部15万字的纪实文学《白洋淀传奇》一书,将白洋淀安新县特别锄奸团的来龙去脉写得淋漓尽致,从锄奸团的诞生、成长、壮大,及取得的对敌斗争的成果都生动的跃然纸上,既写锄奸团的传奇故事,又写活了一个个英雄人物。全书分九章,章与章环环相扣,渐入高潮。书末还附上《安新特别锄奸团大事记》,极具史料价值。

  该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冀中的党史专家和白洋淀的干部群众高兴地说:终于有了一部详细记录白洋淀特别锄奸团传奇斗争事迹的作品,是对这一文学领域的一种新的开拓,至少在题材上是一种填补,写了应该大书特书而过去却很少涉及的题材——仅就这一点来说,开明同志贡献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读这本著作时,深感作者从深入采访中、翻阅史料中,抓住了往往会被人疏忽的生活细节,从中深耕细挖出一个个完整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这是一个作家必备的素养。

  《铁骑雄风》是由编委会集体策划讨论、张开明执笔的一部巨作,洋洋洒洒65万多字,写的是内蒙古骑兵部队在解放战争中所向披靡,转战南北,英勇作战,叱咤风云,为新中国的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全景式纪实。201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曾长期在骑兵五师和守备二师工作过的张开明,对撰写这部宏大题材的工程充满信心,他怀着对骑兵生活的深情眷恋与崇高敬意,古稀之年的开明从2007年开始,就着手搜集、阅读大量骑兵史料和亲历战士的回忆录,写出近10万字的大纲,于2011年重返阔别38年的内蒙古大地,在呼和浩特与当年的骑兵老战士座谈,听取意见,于2013年完成初稿。张开明不会电脑,是饱蘸心血和汗水,一个字一个字,冒着几度寒暑写出来的,仅稿纸就用了五点五公斤。可以说这部著作是作者耗费时间最长、倾注精力最大、打磨修改最艰的一部力作。这部反映内蒙古骑兵部队战斗生活的作品,是对“骑兵精神”的集中展示,全书内容翔实、文笔流畅、文风朴实,引人入胜、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并配以一百多幅人物照片和珍贵战斗实景图片。捧读这本书时,我几度被内蒙古铁骑兵战士烈马奔腾,穿行在战火硝烟中的情景所感动。著名军旅作家、文学评论家冉淮舟对该书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本书最为突出的长处是它的史学价值,与其另一个长处文学性相关,即它的小说结构、诗意抒情与散文笔法,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铁骑雄风》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品位和特色。

  写庞学勤传,一直是张开明的一个夙愿,他和庞学勤都是江苏滨海籍的老乡,对这位从新四军走出的乡梓前辈十分敬崇,作者“几乎是看着他演的电影长大的”,是作者心中的银幕“英雄”。

  2005年张开明开始构思这部书稿的提纲,并着手联系庞老,采访、阅读有关资料,几易其稿,期间庞老的子女还提供了大量的史料照片,最终《庞学勤传——从新四军走出的电影明星》于2007年完成了书稿,了却作者多年的夙愿。2008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列入“昔日影星丛书”出版。

  这部传记文学,仍继承作者一贯的散文风格,轻淡如水的文字,奇峭而有情趣。庞学勤当了一辈子兵,在银幕上塑造了许许多多“兵”的形象,当兵、爱兵、演兵,是他人生的重要底色。20世纪六十年代,文化部评选、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圈定,庞学勤同赵丹、秦怡、白杨、王心刚、田华等一起,成为家喻户晓的新中国电影“22大明星”、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他们的巨幅照片悬挂在全国大大小小的电影院里,特别引人瞩目和钦敬。庞学勤曾先后在《边寨烽火》《战火中的青春》《甲午风云》《独立大队》《兵临城下》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当然作者不只是写庞学勤的银幕生涯,还用了更多的笔墨书写他参军初期艰苦的烽火军旅生活,全方位反映传主奋斗与辉煌的一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文学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辉,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指人心的力量。82岁的张开明老骥伏枥,不忘初心,还想再写几部书稿,他和我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最初起步的时候,对文学是一种兴趣、爱好,并将爱好变成了一种职业,走上了文史之路、文学之路。那种朴素的情感和痴念至今未变,也舍不得变。因为,有文学的陪伴,我今后的日子将会变得有生机,有希望,有期冀。”

标签:白洋淀;骑兵;锄奸
责编:陈衍晖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