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0008Ⅴ(vip认证)-百度百科

【有春读史】孔子“以礼节人”思想及其正风导俗传统
2022-06-20 15:4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我国是享有礼仪之邦盛誉的文明古国,“礼”文化在儒家经典中是作为“仁”的具体纲目出现的。在周朝贵族子弟教育中,礼、乐、射、御、书、数为六门必修课,简称“六艺”,通过教育,使贵族子弟必须掌握具备了六种基本德能。《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的另一种解释是指儒家的六部经典,简称“六经”,即《礼》《乐》《书》《诗》《易》《春秋》。无论哪一种解释,“礼”均作“六艺”之中。

  在孔子以仁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中,礼文化占据重要份额,翻开《论语》,孔子关于“礼”的论述随手俯拾,是孔子经常挂在嘴边对弟子进行教诲的。学生颜渊曾向他讨教有关仁德的具体要求,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的“礼”就是指由夏、商至周朝,历经三代“因”“损”所积累形成的礼仪制度,因由周公集大成,由孔子阐发弘扬,所以人们习用“周礼”来指代夏商周三代以来所积淀形成的礼文化。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或者说“君子”式人物,其标准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里的“文”就是语辞,强调与人交往中,语辞表达要能够充分体现出文化素养与人文功底;强调要以周礼来约束自己的念想,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做到了“文”“礼”两点,这个人的言行“亦可以弗畔矣”(“畔”通“叛”),就不会做出离经叛道的事情来。

  “孔门四教”中的第一项就是“文”,其他三项分别是“行”“忠”“信”。而如何做到“文”,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不学《诗》,无以言”,不熟练掌握背诵《诗经》,就没有办法与别人交流。《诗经》中的诗句是当时诸侯国之间、士大夫公卿之间进行交谈时所必须引用对答的内容,是辨别一个贤愚的准绳,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运用和理解《诗经》诗句中隐含的“微言大义”,那是要闹外交笑话、被别人别国耻笑的。

  孔子进一步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一个人如果不学礼、不懂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根。一个人或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只有兴于《诗》、立于《礼》,才能最终成于《乐》,取得愉快满意的结果。由单体个人到整个国家社会,孔子最终是要将“礼”置于整个公民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强调。

  如何使一个国家强大且又让人的素质得以提高呢?孔子提出了“庶”——“富”——“教”三步骤。一个国家首先要做到使人口稠密众多起来,其次要让公民富裕起来,再下一步就是要教育公民,让他们做到懂文明、知礼仪。在《论语·雍也》篇中,学生樊迟向他讨教如何让公民走向智慧、摆脱愚昧、懂得文明礼貌,孔子回答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希望为政者能够把心力专一放在使人民向“义”上,严肃认真地对待鬼神问题,不要真的去接近鬼神一类的事项。如果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聪明的人了。

  对于鬼神等问题,孔子有自己的思考,《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在与弟子交谈中,从来不涉及和讨论“怪力乱神”问题。但是,孔子既然强调“礼”,那就不能没有对祖先以及山川鬼神的祭祀活动,所以他又告诉人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是在举行祭祀活动仪式的时候,你还是要有虔诚之心,仿佛鬼神真的存在一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达到以礼节人、让人心有所约束的目的。

  儒家“六艺”的另一种解释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司马迁指出:“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这里的“六艺”主要指儒家的六部经书,虽然与贵族子弟教学的“六艺”有部分不同,但在“礼”的问题上是一致的。在这里,司马迁将孔子关于礼的“节人”即教育规范人的行为的功能给直接点明了,说明礼仪文化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走向规范,走向正确,走向真善美,以达到利国利民利己目的。

  以礼节人是儒家文化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曾被无数封建帝王官吏付诸实践,他们在实践中积极引导,以礼化人节人,对那些不符合礼仪文化的行为,对那些以怪力乱神来坑害蒙骗大众的行为进行坚决抵制,以儒家文化为指归,引导国家社会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向符合大多数群众利益方向发展,向推动社会不断向文明深化方向发展。

  枚举几例,以见端的。

  一.西门豹惩治巫祝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任命西门豹为邺城县令。(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一带)西门豹到任后,首先深入民间,与当地长老们交谈,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得知当地老百姓每年“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即当地存在每年为漳河河神娶老婆的习俗,把百姓害苦致贫了。

  西门豹询问详细原因,长老们一致反映:邺地的三老、廷掾常年赋敛百姓,从老百姓身上收刮钱财达数百万,他们就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余下的钱全部上了掌管教化的“三老”、政府中的“廷掾”官员与巫祝们的腰包。在每年举行为河伯娶妇活动前,巫婆们就在民间巡视走访,发现有“小家女好者”,即发现贫穷人家有漂亮的小女孩时,就说这小孩“当为河伯妇”,即强行聘娶之,不同意也不行。

  巫婆在为这名小女孩洗沐后,为她置买新的“缯绮縠(hú)衣”,让小女孩闲居独处,斋戒清心。接着又在河边搭建一座“斋宫”,四周“张缇绛帷”,装饰一新,让小女孩居住其中。这时开始,大约有十来天时间,给小女孩“具牛酒饭食”,让她吃好喝好养好。到了为河伯正式娶妇的那一天,巫婆们又一道把小女孩装扮粉饰一番,让她坐在如同“嫁女床席”一样的木板床上,从上游顺着河流飘浮到河中。刚开始时,木板床还在水面上漂浮着,行不到数十里,木板床就沉没了,小女孩被活活淹死。而女巫们却十分高兴地对众人说:这位漂亮的小姑娘已经被河伯娶走做老婆了。

  自从有了这种恶俗后,当地人家只要养了“好女者”即漂亮的小姑娘,恐被长大后被巫祝们强行作为河伯娶妇对象,所以大多数人家“持女逃亡”,带着小孩到外地逃难去了,致使邺城中“益空无人”。正因为没有人力投入生产,人们不能安居乐业,所以邺城这个地方愈发贫穷落后,并且已经有相当久的年头了。巫祝们还带头在当地制造谣言,致使当地民间长期流传着俗语,说“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意思是说,如果每年不为河伯娶妇,不为他送去一个漂亮的小女孩作媳妇,河伯神就要更加发怒,会发洪水来淹死更多的人。

  邺城境内有漳河穿过,而漳河又是黄河的一个分支。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河伯实指黄河的河神,他是由人世间的真人演变而来,这个人姓冯名夷,冯夷也作“冰夷”“冯修”,据说是华阴潼乡人。据晋代干宝《搜神记》记载,说冯夷在一次过黄河时被淹死了,一说是因游泳而溺水死亡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以管理河川。旧时,黄河因经常决堤泛滥成灾,人称“黄祸”。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人们面对黄河泛滥成灾而束手无策,认为这是河神在发怒,就尊奉冯夷为“河伯”神来祭拜,以达到祈祷黄河不要波涛肆虐的心理诉求。

  西门豹在听了长老们的述说后对他们说:今年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小女孩到河边,也请你们告诉我,“吾亦往送女”。随从及长老们“诺”“诺”答应不提。

  到了为河伯举行娶妇活动这一天,西门豹穿上官服,在随从的簇拥下前往河边举行仪式的地点。他与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们相会,老百姓围观的人有两三千人。只见巫婆是一位七十来岁的“老女子”模样,跟班随从的女弟子有十来人,“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作为地方最高长官,西门豹开始发话了,他大声说道:“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令将小女孩从帷帐中搀扶出来,让她来到西门豹跟前,西门豹假装看了一眼,就回头对身旁的三老、巫祝、父老们说:“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说罢,就让身边的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这里的“不好”指“不漂亮”的意思。西门豹让人把老巫婆抛到河中,让她跟河伯神打个招呼,过两天重新找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送给河伯。西门豹已经想好了如何惩治巫祝、教育众人的步骤,第一步棋就是先把老巫婆给灭了。他的这一冷不防的举动,把在场的人全给吓傻了,人群中,有些回过神来、看出西门豹开始动真格整治巫风陋习的人开始拍手叫好了起来。

  只见西门豹不动声色,过了一小会犯又说:“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女弟子一人投入河中。

  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面色更加严峻了,大声呵道:“女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女弟子河中。就这样,一气之下,前后将老巫婆的三个女弟子投入河中去喂鱼了。

  西门豹接着又发话了,大声说道:“巫妪与她的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意思是说,女巫们为女流之辈,见到了河伯神可能太紧张了,不能把情况汇报清楚,还是烦请“三老”前去向河伯神汇报吧。说完,令人“复投三老河中”。

  在将女巫及三老投入河中以作惩罚后,西门豹忽然站了起来,“簪笔磬折”,插笔备礼,整理官帽官服,煞有介事地先向漳河水弯腰作揖,然后又向前走两步,站立在河边,很长时间不动身子,好像要果真等待巫婆、三老浮出水面上岸似的。

  这时,那些长老和廷椽官属们早已是惊恐万状,大气不敢喘。西门豹回过头来对他们说:“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说话间,准备再在廷掾与豪长者中各派一人“入趣之”,要把他们投到漳河里去,好去他们再去催促那些向河伯汇报情况的巫妪、三老们,让他们早点回来。其实,那些被投到河中的巫妪、女弟子、三老们早已成了水中冤鬼。

  这些平素联合起来坑害百姓的“廷椽”与豪长们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他们磕头如捣蒜,连声求饶,知道自己以前错了,希望西门豹能够饶他们一命。

  此时的西门豹是仍然不动声色,还一本正经、十分严肃地对他们说:“诺,且留待之须臾。”大家还是坚持再等一会儿吧,那神情好像在告诉人们,他一定要等那些被抛入水中、早已成为冤鬼的人能够真的会上岸。

  须臾,不一会儿,西门豹又发话了:“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他让跪地求饶的廷掾们起身,十分淡定地对他们说:“看来河伯要把那些人留得很晚了,你们这些人现在都散了回家去吧”。听到这句话,那些跪地求饶的人像从鬼门关逃出来一样,跌跌撞撞,不顾一切地奔跑逃命去了。

  西门豹的举动让原先与巫祝沆瀣一气的那些污吏们“大惊恐”;当地老百姓也给吓得不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厉害的政府官员。从此以后,邺地再也没有人敢说敢做这种为河伯娶妇的事了,河伯娶妇巫风陋俗得到了彻底铲除根治。

  西门豹在用狠招毒招严惩巫祝后,进一步引导百姓破除迷信邪说,积极带领群众科学生产生活,兴修水利,防涝防旱。他组织群众力量,先后开挖十二条渠道,把漳河水引来灌溉农田,夺取粮食丰收。当地百姓开始过上了好日子,在外地逃难的人又都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漂亮的小女孩再也不会受到巫俗迫害了。在《史记·滑稽列传》序言中,司马迁在强调了孔子“六艺”都具有治世功能的理论后,在正文中以大量篇幅记载了西门豹在任邺令时惩治“河伯娶妇”巫风邪俗之事,充分肯定了西门豹之举就是在以礼节人,以礼来正风导俗。

  二.王嗣宗灭狐除妖

  《宋史》卷二百八十七《王嗣宗列传》记载,王嗣宗是汾州(今山西境内)人,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975年)登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途。宋太宗至道初年(995年),王嗣宗官至河东转运使,后徙知耀州,又知同州,加比部郎中、淮南转运使、江浙荆湖发运使。当时,在扬、楚两地间,有一座庙宇号称“窄家神庙”,当地老百姓“有疾不饵药”,生了大病也不去买药治病,只知道去“竭致祀以徼福”,跑到神庙里去烧香磕头,敬奉神灵,以求能够福到病除,致使有些人因耽误了救治最佳时间而死亡。

  王嗣宗到任后,经过调查发现,这是有人专门以鬼神来恐吓诓骗百姓钱财,引诱百姓上当受骗,这种巫风邪俗非除不可。于是下令,将神庙彻底拆毁。为了减轻群众生病医治的担忧,他让懂医的人将一些常见病的治疗药方刻在州府的大门上,便于老百姓可以随时阅读对照,做到预防为主,小病也可以自己医治。这一便民举措深受百姓欢迎,“自是民风稍变”,地方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与王嗣宗做法相类似的,在宋代还有一个叫周湛的人也是如此。据《宋史》卷三百《周湛列传》记载,周湛是邓州(今河南境内)人,进士甲科出身,在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戎州(今四川宜宾)时,发现当地民俗中存在一种怪现象,老百姓生病不知道去请郎中就医,不知道用中草药救治,只是“以祈禳巫祝为事”,致使病人死亡率很高。为了教化百姓,周湛就“取古方书刻石教之,禁为巫者”。一方面将古代流传下来的治病药方刻在石头上,让老百姓能够随时阅读了解,便于针对病情,采摘中草药汤服,一方面严厉禁止和打击巫风惑众现象出现。从他任地方官开始,“人始用医药”,当地人开始知道服用中草药来治病的道理了。

  再说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王嗣宗又知邠州兼邠宁环庆路都部署。当时城东有一座“灵应公庙”,庙傍有座山,山体有一个洞穴,竟成了一大群狐狸的老巢。当地巫祝们好像看到了生财门路,就故意放大“狐仙”的神灵作用,“挟之为人祸福”。当地老百姓对巫祝们的话是深信不疑,经常去寺庙及狐狸洞穴前烧香磕头送钱,尤其在发生“水旱疾疫”等灾害情况下,老百姓“悉祷之”,更是全部跑到寺庙及狐狸洞穴前来烧香磕头,请求狐仙保佑。当地老百姓对狐仙的敬畏程度,竟然到了在语言交流中都要避讳“狐”音的程度。

  在这之前,长吏们来任职时,竟然也是“先谒庙然后视事”,政府官吏们也是要先去朝拜狐仙,然后才去公干,被当地的巫风邪俗裹挟俘虏,致使不正之风更加蔓延盛行。

  进士出生、有着深厚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学养的王嗣宗到任后,下令“毁其庙,燻其穴”,活捉了数十只狐狸,当着众人面,将其“尽杀之”。王嗣宗借此机会向群众进行文明教化宣传,希望大家要相信人的力量,用心用力从事农桑。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当地长期存在的淫祀习俗终于熄灭了。

  王嗣宗不信鬼神巫俗,曾经得了疾病,家里人为之焚纸钱祈祷。王嗣宗听说后笑着说:“何等鬼神,敢向王嗣宗取枉法脏钱邪”?制止了家人为他烧纸钱以媚鬼神的行为。

  宋代是我国儒学得以继承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儒学即“理学”的诞生为开展国民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武库,儒道佛互渗互融,影响社会,在这过程中,极易出现巫风邪教的走偏现象,因此,在惩治巫风邪教、以礼节人、正风导俗的同时,政府注重“明赏罚”,坚决打击黑恶势力,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民安守礼的社会环境,有些地方竟也欣喜地出现“路不拾遗”古风现象。

  《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刘敞列传》记载,刘敞在郓州(今山东东平县)当太守时,整顿官场风气,加强社会治安,扫黑除恶,以礼导民,很快使“全境肃然”,社会风气好转。有一位客人行走到郓州的寿张这个地方时,遗失了一囊钱在路上,但没有人敢去取。人们就去告诉里长,里长来到现场后,主动带头,与一两位乡民守护在旁边,一直等到那位失主返回取走钱袋子后,里长他们才离开。里长的行为做法,也确保了本地区没有出现失窃现象,是一个首善之区。又有一位客人在傍晚时分把自己的东西遗忘在了城内,第二天大清早赶过去寻找,发现自己的东西还完好地放在那里。由此可见,民风引导得当,社会风气就会祥和吉祥,人民就会安居乐业。

  三.康熙皇帝下诏毁淫祠

  据《清史稿·圣祖本纪二》记载,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丁亥,“诏毁天下淫祠”。八月,“诏天下学宫崇祀先儒”“诏增孔林地十一顷有奇,从衍圣公孔毓埏请也,除其赋”。康熙皇帝倡导兴儒尊孔,彻底摧毁那些从事巫风淫祀的祠庙场所,下大力气扭转社会陋习。

  据《清史稿》卷二六五《汤斌列传》记载,汤斌是清顺治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康熙十七年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康熙二十三年,由康熙皇帝亲自举荐,任江苏江宁巡抚。上任前,康熙皇帝接见了汤斌,教谕他:“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十月,康熙南巡至苏州时,见到汤斌,再次教谕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清史稿》卷二七七《陈鹏年列传》记载,陈鹏年是康熙三十年进士,于康熙四十七年出任苏州知府,到任后,“禁革奢俗,清滞狱,听断称神”。汤斌、陈鹏年的事迹,笔者曾在《“废业”与“罢市”》一文中有所介绍,这里重在强调他们坚决执行康熙皇帝“以正风俗为先”的居官为政理念。

  《清史稿》卷二六五《张伯行列传》记载,张伯行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康熙四十五年由山东济宁道迁江苏按察使。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再次南巡,经过苏州时,当着众人面教谕从臣,盛赞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后来,张伯行又被擢升为福建巡抚,康熙帝亲赐“廉惠宣猷”榜。张伯行在福建建鳌峰书院,置学舍,出所藏书,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福州当地百姓原有“祀瘟神”习俗,张伯行“命毁其偶像,改祠为义塾,祀朱子”。坚持以儒家文化来正确引导社会习俗。

  据《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九《赵国麟列传》记载,赵国麟是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康熙五十八年授直隶长垣知县。赵国麟“当官清峻,以礼导民,民戴如父母”。清世宗雍正皇帝“闻其贤”,于雍正二年,将其擢升提拔为永平知府。据《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雍正皇帝继承康熙皇帝的治国理政方法,十分重视国家的民风引导,于雍正四年冬十月甲子,专门“设浙江观风整俗使”;到了雍正六年冬十月,又以蔡仕舢为浙江“观风整俗使”;雍正七年十二月,“设广东观风整俗使及肇高学政”;雍正十一年秋七月,“裁湖南观风整俗使”,说明之前湖南也曾专设“观风整俗使”。

  清代从康熙皇帝开始,毁淫祠、坚持以礼观风整俗的政治举措,一直到道光年间仍然作为国策来执行。《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八《桂良列传》记载,道光十四年(1834年),桂良擢升为河南巡抚。嘉庆中,林清、李文成等以“八卦教”倡乱,既诛,但在汲县潞州屯坟塔这个地方,仍然存在一种祭祀崇拜“无生老母”神教的习俗,并且“习教者犹众”,极易造成社会隐患。御史黄爵滋将此事报告皇帝后,就任命桂良前住察治,桂良到任后,果断地“毁其坟庙”,铲除巫风陋俗滋生的老巢。紧接着,一鼓作气,乘势又对河南境内的情况进行排查,最后发现在河南境内,有“无生老母”庙39所,桂良下令,一并全部毁之。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从国家开展的青少年儿童“成长礼”“成人礼”等及政府部门进行的“反四风”等教育活动中,从出台的大量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社会基层的乡规民约中,仍然可以欣慰地感悟到儒家传统文化“以礼节人”、以礼“正风导俗”所产生的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力。

  束有春 

2022年6月18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西门豹;孔子;列传
责编:李芸倩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