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0008Ⅴ(vip认证)-百度百科

李炎:产业“寻找”与文化产业强县
2023-08-10 11:51:00  来源: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作者:李炎  
1
听新闻

  文化产业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大众文化消费的产物,全球化带来的人际流动和城乡文化消费的互补,促进了中国中小城市、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两千多个县区,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中,也都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努力发展县域文化产业,但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如何,支撑其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市场和具体产业形态是什么,文化产业百强县成功的路径在哪里?还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理解的县域文化产业

  工业革命、复制技术、照相技术使得文化产品的规模化复制得以实现,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大众文化消费,现代数字技术、互联网则彻底改变了文化艺术的生产、贮存、分配和消费方式。但这一切主要发生在城市,而且是大中城市。中国的城镇化率由32%提高到58.52%时,城市总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从668个减少到657个,减少的主要是县级小城市。这20年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却出现县级市总数只减不增的现象,一些经济强县已成为次区域的经济中心,县城的人口、经济、建城区尽管已发展到小城市规模,却不是县级市,削弱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能力;一些特色镇尽管已发展为经济强镇、人口大镇,已成长为新生小城市,但只是镇的行政建制,镇党委、政府承担经济社会发展事务量等于甚至超过一个普通县的规模。

  (一)城市规模划分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是由《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明确提出的城市划分标准,即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五类为小型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七档为小城市、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

  (二)中国城市级别

  目前,中国共有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128个五线城市。4个一线城市排名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15个新一线城市分别为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青岛。二线城市榜首为昆明,其次是沈阳。70个三线城市中包含个4个省会或首府城市,浙江台州排第一,其他基本上是中西部省内第二、第三的城市。四五线城市主要为地州市、县级城市,2021年,中国有293个地级市、388个县级市、1312个县级小城市。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和基础层次空间的拓展。城市人口的增长,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文化经济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三)县城发展带来的变化

  1. 县区和中小城市形象与文化产业发展

  全球化的理念和地方生存发展与全世界日益增长的人员流、理念流、文化流和金融流,让县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处在彼此的关系网中,占据不同的位置。中国数量庞大的县区和中小城市处在国际城市的网络中心或边缘。提升县域和中小城市的文化形象、品质,呈现给世界一个充满幻想的独特的地方文化想象空间,是县区和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和外在动力。

  2. 文化品牌营销与县域文化发展基础由于全球化,去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和县区将目光转移向消费空间的拓展,以便和其他地区竞争,获得帮助其经济和空间得以存续的资金投入,营销地方文化、销售县域文化品牌成为县区文化产业得以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小城市的宜居特点和文化形象,成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小城市更新中通过个性和魅力获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3. 城市文化资本积淀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发展中小城市本土文化开始成为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市与地区相关政策议程的中心。依托城市的文化资源,将中小城市历史文化、地方和民族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资本,通过创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联结城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再造魅力故乡、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发展的策略。4. 县域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中小城市的非均衡性和差异性发展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现状。中小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不得不关注其县域文化资源、资源禀赋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找到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包括目标、定位、体量是县域文化产业的根本。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

  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于传统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支撑其产业发展的要素更加复杂,除了市场、文化资源、金融资本、土地、基础设施外,人才、科技、创意,乃至文化资源的禀赋、县域空间区位,交通以及县域居民的整体素质、生态环境,以及作为内容生产、内容服务的相关支撑体系缺一不可。在国家文化产业的业态、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中,毋庸讳言,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

  关于影视、内容生产、现代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业,很多县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出版管理问题,以及信息服务业需要高技术、高平台等问题。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上空间极其有限,这是一些支撑中国文化产业最核心的内容生产、信息服务业和演艺的相关数据。

  2020年新闻出版业地区发展结构来看,前 10 位地区实现营业收入共计 12877.4 亿元,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 76.8%,较 2019 年提高 1.4 个百分点;拥有资产总额共计 16507.2亿元,占全行业资产总额的 73.1%,提高 1.1 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共计759.1亿元,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74.1%,提高1.8个百分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功能与地位不断攀升。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将原本依托书店、馆配、地摊等的传统图书营销活动带入线上,低成本、多样化、强互动、精准性的营销选择推动了图书出版发行领域的全面升级。2019年中国出版社数量为585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数量为218家;地方出版社数量为367家。

  自2013年至今,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规模一直位列传统出版业之首,2018年图书出版营业收入在新闻出版8个产业类别中增速第一,比重占全行业5.0%,较2012年的4.4%提高了0.6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显著。2018年33家图书出版集团主营业务收入1990.7 亿元、资产总额3929.8亿元、利润总额195.7 亿元,其中5家集团跻身“三百亿”集团阵营,另有“双百亿”集团3家,“百亿”集团5家,行业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对整体规模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13家出版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4.5亿元,占整体营业收入的57.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0%,高于整体水平7.5个百分点;主业收入占比整体72.3%,提高3.0个百分点,主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给传统图书出版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近三年中国出版新版图书逐年下降,2019年中国出版新版图书为22.5万种,同比下降9%。

  2020年中国出版社科人文类书籍33.1万种,较2019年降低4.0%,占书籍品种总数的81.8%;科学技术类书籍6.9万种,降低1.6%,占17.1%;综合类书籍0.4万种,增长12.8%,占1.1%。

产业“寻找”:文化产业强县的根基

   找到产业支撑是县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无论市场、产业发展的资源还是国家文化产业具体业态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内容生产和信息服务等文化产业的主体业态,其发展都不在广为分布的县区,但在全球化带来人际流动、消费流动和资本流动的时代语境下,依托县区文化资源禀赋,拓展发展空间,主动对接、承接城乡流动的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找到具体的产业支撑,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是县域视野下县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

  (一)上下游产业现今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这三个最核心区域的发展,都有相关的完备的内容生产和工业复制、文化贸易、文化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技术以及文化产业的配套装备产业生产体系。通过这些产业的带动,拓展上下游相关产业的拓展,带动周边地区、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地方特色产业中西部地区,需要依托地方文化与特色经济,在农业现代化和地方特色经济品牌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化赋能地方特色经济,找到中西部县域文化创意与地方特色经济双向赋能,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路径。

  (三)县域旅游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路径,绝大部份中西部地区,包括东部部分县域,通过文旅融合,依托旅游消费市场,挖掘地方和民族文化,研发地方文化旅游产品,培育在地性特色文化旅游业态,构建具有县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路径。在这三个层面当中,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间的一些相互关联,相互冲突的问题值得关注。

  1.县域文化产业的寻找需要考虑在相关产业互动中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业态,通过文化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相关文化服务业。促进现代工业与内容生产信息服务,文化装备产业发展。尤其是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域,需要主动对接国家在产业转移,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的企业,找到县域文化产业创星发展的支撑点。

  2.中西部地区县域文化产业关注点应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文化创意培育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与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例如云南,特别需要重视茶和咖啡,普洱茶和咖啡这样的产业在今天的市场消费中对包装、设计、物流、茶具、茶艺,以及图书写作、影视拍摄和茶文旅之间相融合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旅融合新业态。

  3. 地方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地方文化资源禀赋的展示和体验,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的路径,县域生态文化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为休闲度假、康养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广大县域文化产业找到融合发展之路。

  对文化产业百强县指数的思考和建议指数是表明复杂经济社会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复杂经济社会现象总体由于各个部分性质不同而在研究数量特征时不能直接相加或直接对比,但可依据统计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编制指数反映总体的综合变动。

  从指数的定义上看,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因此,经济学概念上的指数一定是一个相对数。(一)指数评价体系基本思想是通过多方面,选择多个指标,并根据各个指标的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评价。通常,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原则,选择不同的指标,制定不同的标准。主要用在经济指数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单位个人效益评价上。

  (二)指数评价体系的步骤

   1.确定指数评价体系,即确定各指标的总数量,这是指数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2.收集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确定标准值。

  3.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因为有一些情况是:某些指标被统计,但加权计算时不进行计算;或者由于权重过低,仅作为参考数据。)

  4.对经过处理后的指标,根据前面指定的标准,结合权重,进行汇总计算。

  5.根据评价指数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并由此得出结论。(三)对文化产业百强县指数建构的两点建议文化产业不是每个县都可做的,全国2800多个县区有资源、有市场,可以做文化产业;无资源、有市场,可以创意、无中生有,可以做文化产业;有资源,无市场,可以对接市场,努力去做文化产业;无资源、无市场,没条件做文化产业。

  在文化产业百强县指数设计时,建议在多重数据、指数的层级、权重等方面强化县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产业业态和相关产业。

  建议借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的具体做法,针对东中西部地区县区文化产业,对业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具有指导性的指数,分地区进行发布。

  作者李炎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标签:县域文化;文化产业;产业发展
责编:daimw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