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吴江田野上,有一件盛大的美事,因为独特地回答了江村在哪里的问题应该记入乡村振兴编年史。自从八十七年前,费孝通先生发表社会学名著《江村经济》海内外研究农村的学者知道了,他的家乡苏州吴江有个“江村”,络绎不绝访问、观察调查和比较,或者远距离关注,“江村”因此走进学术,走向世界,成为展示江南乃至中国农民生活的世界之窗。至今,仍有各式各样的中国人、外国人,学者、教授、学子、作家、旅游者,想来研究、采风、游览,总是好奇地寻问:那个江村变成了什么模样?江村到底在哪里?
现在,32位著名艺术家,接踵而至,在国际社会学界不倦田野调查的吴江乡村,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田野审美、田野创美。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江村化为65件大型绘画--《画说江村》,展开就是一幅全方位描绘江村风情的历史性长卷。
将近一百年来,对江村的表达,是浩繁的。费孝通用一篇论文、一部小说奠基之后,出现了无数社会学、文学、艺术、新闻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展示不同的江村面貌和风采也许各种形式都已经有过了,但是,发起一项美学工程,大规模、大制作地呈现江村丰富多彩的美,还是第一次。这也许是美术史上罕见的“乡村运动”。从宋代的《江村图》,梵高的乡村画,到当代中国的《万山红遍》等,表明古今中外杰出的艺术家们,从来偏爱乡村题材,传世之作数不胜数。而这次众艺术家的江村主题创作,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下乡,也不是一般的表现乡村,而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作为钟情乡土的一种方式,从乡土中来,到乡土中去。
这一群体性创作活动,通过艺术家在七都、平望、震泽,在太湖边、长漾边…在吴江各处乡村多点位的写生、创作,创造一组江村群像,描绘了它们之间的共性特征--江村之美。这些画卷有意无意地揭示了江村的密码: 用美的钥匙,打开吴江乡村,走进一幅幅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江村在今日吴江,在人类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故乡,已经不是只有一个学名的江村,江村巨变,已是吴江所有乡村的别名。
江村在哪里?《画说江村》回答了。
当年费孝通经由对一个江村的分析研究,并一次又一次重访,探寻它变化、发展的轨迹,是为了践行“志在富民”的理想,给所有的乡村提供启示。他曾经说:“如果能选择,我宁可回到农民的世界,享受和平的心境、稳定的生活和友好的环境。”《画说江村》里的农民世界,便是和平的、稳定的、友好的,如今更是富庶的、美丽的。
《画说江村》是对吴江人亲切称为费老的先生,最好的告慰。
《画说江村》告诉人们,江村的土地不仅生产稻谷麦子、花卉果木,还能长出艺术,乡土从来是艺术的原乡;《画说江村》告诉人们,江村的日子,是鲜活的,江村的环境,是鲜洁的,江村的生活,是鲜美的:《画说江村》还告诉人们,江村的美,层出不穷、刻刻常新,无论是天空,还是大地,无论是村庄,还是人。
经得起反复研究的乡土,都有恒久的魅力。被数以千计人次田野研究过的江村,社会学的研究价值长久不衰,在艺术家的眼里,也具有美学研究价值。江村的美丽不仅仅是环境美、风景美,更重要的是,它的绿色生态之美,正转化成美的资源、美的经济、美的文化,特别是转化成美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农文旅”的循环转化和相互促进。乡村的美,不只自然创造,也是乡土上的农民创造,还是艺术创造的。静与动,明与暗、远与近、形与色,为乡土注人了新鲜而蓬勃的艺术生命。“艺术赋能”的含义之一,大约正在于此。
30多年前,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既是对处理文化关系的描述,更是对农村大地未来的希望,而《画说江村》主题创作活动及其艺术成果,则是这句名言的生动体现。纵览画卷,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无不是江南新农村的缩影和标本。如果为这次创举作个概括,就是:一次乡村振兴的特别行动,一次艺术赋能的精彩实践,一次美美与共的生动记录。
《画说江村》将在苏州、吴江、南京和江苏其他地区,以及青岛等外省城市巡展。毫无疑问,这是以美术的名义,向世人发布崭新的江村形象。可以预料,那些匠心独运留驻在画面上的每一瞬间,都会成为未来回眸这个时代江南田园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