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行书创作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在毛泽东诸体书法中,书写时间跨度最长、留下的作品最多,风格式样最丰富,艺术格调最独特,笔法结构最具创造性的书体之一。它上承于楷书、下启于今草、狂草,是毛泽东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书在书法艺术的大家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出现较晚的书体,以其实用性、艺术性较强的特点,赢得了历代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和全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青睐,是五体书法中使用最广泛的书体,因而产生的书法经典也最多,著名的天下“四大行书”即是。
一、毛泽东行书概说
毛泽东很少有纯粹意义上的行书,他的所谓行书即是指行草书。从现在毛泽东传世的书法作品来看,毛泽东行草书书写时间跨度最长,作品数量最多,书法语言最独特、作品形式最多样、风格最丰富。在七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不论是诗稿、书信、书稿、电文、批注批示,还是题词题字,以行书或行草书创作,所占比例也最多。
毛泽东书写的行草书法墨迹难以计数,而且时代不同,行草书风格也不同,不同的作品内容风格也大相径庭。所以,疏理清楚毛泽东行草书这个庞大的艺术宝库是困难的。笔者认为,理清毛泽东行书或行草的脉络,可按历史经纬进行分述,如清雅平正风格的早期行草书、险绝跌宕风格的中期行草书、气势恢弘风格的晚期行草书,并对同一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归纳,分别进行论述。
二、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行书
1、早期清雅平正的行草书风(1912年一1927年)
毛泽东早期行草书是从“二王”入手并确立基本面貌,又广泛取法,从章草、颜真卿的行草书以及草篆、草隶、魏行及民间写经诸体中汲取了营养,呈现出多姿多彩面貌,下面分别来论述:
①王、颜行草之风有机融合类。毛泽东留世最早的行草书是他十九岁时,即1912年2月11日(一说1915年2月24日)写给表兄文运昌的《还书便条》。笔者倾向于1912年2月初所书,因为这幅墨迹与1915年所写手迹风格差距较大,与1912年6月所作《商鞅徙木立信论》小楷相近。这幅行草手迹一笔不荀,十分严谨。字形纵长,中宫紧结,虽然行草相间,但笔画干净,字字独立,既有楷书家法,也富行草意味,是毛泽东最早的行草书法,说明他的行草几乎与楷书先后开始学习的。再如1915年22岁时,毛泽东书写小字行草《五古·挽易昌陶》诗稿、致《萧子升信》、致《黎锦熙信》等墨迹。它们既有“二王”清峻秀美之风,又有颜真卿行草书篆籀厚重之气,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一般而言,一个书家多呈一种书风的面貌,而同时受两种截然不同书风影响,且能有机融为一体是十分罕见的。
1915 年(22岁)的行书作品
②从魏行与民间写经体中吸取营养并大胆求变一类。从1916年 10月 致信日本学者《白浪滔天信》、1917年夏,应萧子升之邀为《一切入一》题写的序文手稿、1918年8月11日致罗学瓒的明信片及之后于1919年4月28日行楷书《致文正兴、文正莹》信这四幅手迹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转学魏行和写经体时的特征,也是迄今所见的最早体现毛泽东行草书法有意求变的作品。这种求变的姿态具有了不起的意义。一是这个时候毛泽东的行草已经相当成型了,其用笔娴熟、字形优美、章法紧结,自成一格。一般书家达到这种成就,大多会釆守势,并以此渐渐求变而已,不太会大破大立了。但毛泽东却不一样,他能够对这样的风格打破成局,进行新的大胆探索,而且是用民间书风破解、滋养经典书法。这种举重若轻之态度,非大智大勇者末能为、也不敢为也;二是大胆从魏行、写经体等民间书风中吸取营养,用笔更加率意放松,笔画省略,结体散逸,率真而为,字形纵长之美改为方正朴茂之象。他极力将写经书法,融入到“二王”一路风格的行草之中,即由质妍向拙厚、严谨向率真发展,这是毛泽东书法革命性、人民性的体现,为其他书家中所仅见;三是从1919年4月28日行楷书《致文正兴、文正莹》信,明显吸收了魏碑之风,写的遒丽多姿,说明他在经过二年多对民间书风的浸淫之后,又逐渐回到经典书法的道路上了。
1921年的行草信札(局部)
③回归经典后的再探索。经过三年多的多方取法后,我们再看1921年1月《致彭璜》信札和1920年6月7日《致黎锦熙》的信札,先吸收了陆机《平复帖》等章草的散朴遗韵和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凝重风骨,形成粗服乱头、率意天趣之风。而1921年9月29日致《杨钟健》的信和1922年6月20日致《施复亮并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信,可以惊喜的发现毛泽东又回归到二王经典书法上了,这是在吸收了章草、写经、魏行及陆机、颜真卿等书风等之后,再上层楼的回归,是提高后的回归,是浴火重生后,再次回到了文人书法之路上。这种书法上探索与进步,恰似一介书生,在经过社会生活的历练之后,脱却了单纯之气而成熟起来了,与他由一名学子渐渐的成长为职业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经历相一致。于书法而言,他的书写更加率性,线条圆润厚重而丰富,比之前更加有张力,字形中宫开张,正大之象渐生,结体更加萧散而有天趣,个性风格明显升华,他的行草书风也就日渐变化,个人风格也更丰富,并有追求跌宕险绝之趋势,即他的行草书开始又向纵长左倾斜之势发展。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的行草书法处于高度的活跃时期,几乎是上天入地地向一切传统取法,尝试各种可能,为日后的行草发展积累了更为雄厚的基础。
2、探索险绝跌宕的行草书之风(1927年一1949年)
如果说青年时期毛泽东的行草书以平正为基调的话,那么,此后几十年里,就是务追险绝的探索期。由于这一时期时间跨度较长,故依次进行一一介绍。
①长达十年的断档期。从1923年至1933年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毛泽东未留下任何墨迹(或者是还未能挖掘问世),直到1934年l月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工农代表大会的题词和同年为粉碎第五次反“围剿”,鼓励红军英勇作战的题词出现,是我们再次看到毛泽东的几件手迹,其风格与之前的书法既一脉相承,又经过战争岁月的洗礼,他的行草书呈明显的左倾斜之势,线条不在轻灵秀逸,而是更加老辣呈劲铁曲盘之势,这段时间留下的手迹较少。这是毛泽东书法墨迹的断档期,但有一个值得傍证的事件。在1925年至1927年之间,革命烈士夏明翰曾任毛泽东秘书、助手,他在1928年英勇就义前留给妈妈、妻子、大姐三封信,这些手迹字体酷似后来见到的毛泽东手迹。是否推测出“夏书”受到“毛书”的直接影响,从傍可以反证毛泽东当时行草面貌呢?如果这种推测成立,那毛泽东1924年后行草的演变,就可以找到依据。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38年的行草信札
②务追险绝行草书的初期探索
从1935年长征结束到1940年前夕,毛泽东的行草书多呈纵长、左向倾斜之势。我们从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幅题词和此后在陕甘宁边区时期所写的信札、文稿、诗稿、题词题字和读书批注等,可以看出他行草的这一特点。这种纵长和左上倾斜跨度之大,远远超过以欹侧著称的米芾和王铎,在书法史上绝无仅有。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三十年代未期,期间产生的极具个性的行草书法作品:
A、行草信札:如1936年11月2日《致许德珩等》、1937年6月25日《致何香凝信》、1938年3月13日《致金城》、同年12月14日《致杨令德》等。
B、行草题词题字:如1938年5月20日为抗大四期开学题:“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及同年6月为抗大题词“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用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中国。”
C、读书批注:如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上写的批注手迹。
D、诗稿有《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等,这些诗稿除《七律·长征》竖写外,其余都是横写。
这一时期,毛泽东行草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字形纵长,二是左上侧倾斜,三是横向书写较多。
②务追险绝行草书的中期探索
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结束前夕,毛泽东的行草书又呈右倾斜势,出现许多横写的文稿。尽管当时已经流行横向书写了,但是,用毛笔横写,而且写出有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确是一种创新。这种书写形式,打破了已往竪行书写的传统,从结字,用笔、章法布局都遇到不小的挑战。毛泽东横写的题词题字和文稿手迹,完全看不出违和之状,反而写的率意潇洒,神完气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气质,留下了大量的翰札墨迹,有书信、题词题字、文章手稿,电报文稿等。这些手迹纵有纵的艺术风釆,横有横的风神魅力,拓宽了他行草书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他的横向书写手迹,成为他超越古人和同时代书家,并走出一条现代化的书法艺术之路。
A、纵横交错,向右上侧倾斜的行书题词书法
这个时期,他行草书的题词题字不胜枚举,仅选几件优秀的纵、横题写的手迹:纵向题词如:1942年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三周年题写“准备反攻”。同年十月为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题写了“推陈出新”,横向题词如:1943年为南泥湾纪录片题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5年在重庆谈判期间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同期题写的《解放日报》、长江日报》报头,同年题写“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1946年为记者节题词“中华民族解放万岁”、1948年横向题写的至今还在延用《人民日报》报头。
B、欹侧率真的行草信札
信札是最能自由自在的表达性情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四十年代是毛泽东信札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跌宕欹侧的艺术探索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1941年12月16日《致蔡畅》(横行书写)、1944年1月9日《致杨绍萱、齐燕铭》(横行书写)、同年12月22日《致邓宝珊》、(纵行书写)1945年10月4日《致柳亚子》、(纵行书写)1946年9月30日《致符定一》(纵行书写)、1947年9月12日《致毛岸英》(横行书写)、1948年11月24日《致吴晗》(横行书写)、1949年4月30日《致北京大学纪念五四等备委员会》(纵行书写)等。这期间还有很多硬笔书写的信札,这里不细述,后面还将专题讨论。
C、风神爽爽的行草军事文稿
我只所以把四十年代后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的行草书军事电报手迹,单列出来进行介绍,是因为这些行草书手迹,既与之前的行草风格不同,也与同时期行草翰札书法有相同又有很大区别,不单在毛泽东众多的行草书作品中独树一帜,在行草书的历史上也独树一帜的,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在研究中绝不能忽略对它的关照。
四十年代中后期,是中华民族命运激烈动荡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更是中国共产党积蓄力量走向胜利的时期,也是毛泽东行草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解放战争期间,战火纷飞,羽檄频传,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陕北的山沟里、在河北山村西柏坡的小小作战室里,他挥动手中的狼毫小笔,先后起草了近二百份军事电报文稿。我们翻看这些文稿手迹,通读全文,你会被毛泽东高瞻远嘱的战略战术、缜密细致的逻辑思维、清晰流畅的泉涌文思、迅速果敢的决策气魄、快速挥洒的行笔速度、跳跃飞奔的书法精神所深深地折服。这是一个伟大人物独有的精神品质和艺术品质高度融合的产物,一般的文人很难具备这种品质。
如1944年8月12日修改《解放日报》社论《衡阳失守后国民党将如何》加写的一段话、1946年5月15日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时局及对策的指示》电文横书、1947年3月6日起草的《中央军委关于配合保卫延安的指示》致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文横书、1948年10月3日《军委关于不应改变攻占锦州计划的指示》、1949年4月21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等等。这些电文一般都是行草横向书写的,以狼毫新笔书写,显得锐利劲健,也有颓笔横掃,线条浑厚,字形纵长,向右上角倾斜,神釆飞扬,横有行,纵无列、章法茂密,仿佛千军万马形成的方阵,有威武不屈之概。
这些电文手稿,是毛泽东指挥一百二十万人民解放军与蒋介石八百万反动军队的殊死较量,这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决战。起草这样的指挥电文,具有多大的责任、多重的历史担当啊。稍有不慎,小则损兵折将,大则满盘皆输。这种驾驭民族命运、继而驾驭人类的命运的重任,实现一个男人的生命永恒的机会,历史性的落在了毛泽东的肩上。因此,毛泽东手中的一支毛笔,它挥洒的不是书法,而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擎天华章。欣赏这样的书法精神,既可让中国书法史上的“天下三大行书”暗然失色,也让所有文人吟花弄月、游戏人生的笔墨淡如清水。如果说“天下三大行书”体现的是最高的行书书法经典的话,那么,毛泽东行草书军事电文手迹则体现的是最高的中国书法精神。
1950年的行草书法
应该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军事电文手迹与“天下三大行书”书写上有几个共同点:首先,他们都是实用书写,他们在书写时没有强烈的创作意识。众所周知,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应邀为兰亭雅集活动所产生的诗集写一个序言的手稿;而行书《祭侄文稿》,则是颜真卿的同令侄儿季明,在战死三年后,才找到了首级和遗骸。颜真卿在悲痛之中为侄儿所写的祭文手稿;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是一代文豪东坡居士一贬再贬,从礼部尚书一直贬到黄州团练副使,适逢寒食节,随手写的寒食况味的诗稿。它们都是无意于书的实用性手稿。毛泽东的军事电报手稿,与之相同。在书写军事电文时,毛泽东的全部心力在如何指挥战役上,更是无意于书!其次,这些文稿都是书写自己的情感和心性,但境界完全不同。王羲之抒发的是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即“死生是大事、其不悲哉。〞颜真卿抒发的对亡侄的怀念悲怆之情和对乱臣贼子的愤怒之情,而东坡则对个人遭贬生活诗性记录!但毛泽东则不同,他是在为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战,为人民的利益而战,书写的是如何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其智慧、境界完全不同。第三,“天下三大行书”的内容、形式和表达的精神高度一致,达到的是行书的最高艺术境界,是后世临摹学习的经典范本。而毛泽东的军事电文手稿的内容、形式和艺术,传达的是中华民族强健的书法精神。欣赏和学习“三大行书”主要可以得书之宗法,而欣赏毛泽东军事电文手稿则可以得书法之最高精神。
D、长枪大戟的行书精品,《沁园春·雪》词稿。这种风格的作品,突出的是书自作诗词。1945年9月,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应柳亚子先生索句,先后行书纵向行书书写了二幅《沁园春·雪》词,其中一幅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上,应是第一次给柳亚子先生,是在重庆发表那一幅,另一幅专门写在柳亚子先生的册页上,柳先生请青年篆刻家曹立庵篆刻印章二枚,补盖在册页上。这两幅书作,是毛泽东四十年代中期的行书的代表作。用笔爽利,横画左低右高、呈45。度倾斜,撇画左下纵长,如关云长之拖青龙偃月刀,结体右上倾斜而无倾覆之忧。字形大小错落有致,尤如天女散花,乱石铺街,字字独立而气势贯通,给人气势豪迈之慨。
E、复归平正前奏的行草手迹。如:行草书有《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稿与此风格相近的另一副行书《沁园春·雪》词墨迹。这两幅作品均无具体的写作年份。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稿大概写于1949年4月底前南京解放之后,而《沁园春·雪》词则应该是同年2月7日所书,有名款,无年款。两幅作品用笔洼凝重老辣中含婀娜之姿,不激不励,极富节奏感,“天、风、山、雄”等字如出一辙,可见创作时间较近。只是《沁园春·雪》手迹偏于行楷,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稿近于行草。1949年4月29日,横向所书行草《七律·和柳亞子先生》手书诗稿,又近于《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稿相比,稍显飘逸,反映了革命胜利在望的喜悦之情。这几幅手迹,都是毛泽东行草书由险绝复归平正前的杰作佳构。
3、气势恢弘的壮、老年期行草书风(1950年一1970年)
从五十年代始,毛泽东的书法纯粹的行书更少了,但行草书法还是不少。这些行草作品风格迥异,气息相通,绝无割裂之感。他这个时期跨度很长,行书书法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题词题字,包括题写报名、刊名,书信手札及抄写古代诗文或自作诗稿等。
①题词类行草书。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行书以题词题字为最多,几乎一幅一个面貌。仅选行草风格最典型的几幅加以论述。1950年初,毛泽东访问苏联回国途经哈尔滨时,应当地负责人之请,毛泽东一口气用行书题了五幅题字书法。“学习马列主义”,“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发展生产”。这几幅题字与建国前大不一样,字形不在是大幅右上倾斜,而是左右摆动,线条圆浑遒劲,立身中正,神完气足、气势雄伟。1950年4月为青锋社题写“青锋”两字、6月题写《人民画报》刊名,12月在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十五周年之际,为《瞿秋白文集》出版题词,题词内容很长,却一丝不苟,用行书书写完成,表现了他对瞿秋白同志的崇敬之情和对文集出版的高度重视。同年,还用大字行书为“船山学社”题写了社名,有黄山谷《松风阁》风韵。1951年行书典型题字有: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写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准河治理指挥机关题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为革命老区根据地人民题写“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1952年为天兰路道车题写的“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築兰新路”、1953年为“全国公安部队首届功臣模范代表大会题写“提高警惕,保卫祖国”、1955年6月9日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1958年5月为红旗杂志题写“红旗”、同年9月为湘潭大学题写校名、1960年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题写“艰苦朴素”。1964年6月为中国美术馆题写馆名。以及同年题写的:“首都民兵师、《解放军报》《新华日报》《天津日报》《湖南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遵义会议会址”《中国少年》《辽宁日报》《福建日报》和《河北日报》”等。1965年1月题写《中国青年报》和《青年报》报头、1966年8月20日应蔡畅之邀,为《中国妇女》题写了刊名。以上所例,是毛泽东行草书题词题字的一少部分,反映了毛泽东行草题词题字的演变的重要过程。
②行草书信札类。建国初期,是毛泽东书信最多的时期之一,相当一部分信札用行草写就。这里仅选几封典型行书信札,便于理解毛泽东这一时期行书的基本情况。1950年5月7日《致文涧泉》、12日《致周文楠》、27日《致刘亚南》。1951年9月12日《致石景山钢铁厂党委》、1955年5月17日《致中共湘乡县委》、同年6月8日《致谭世英》。1961年8月25日《致胡乔木》(横向书写)。1963年3月24日《致周世钊》信札等。这些信札是毛泽东众多书信中的优秀行草书之作,是写给基层政府、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亲人、或谈重要的事情而用采行草书,这些信札是最能代表的此期行草书面貌的精品。
③行草书古诗文。建国后,毛泽东用行草书写了许多古诗文的作品,主要有:战国时期屈原《离骚》部分,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行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梁父吟》,白居易《琵琶行》,杜牧《题乌江亭》、李绅《悯农》,南宋·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满江红》,刘过《沁园春》,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之二,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句等。这些作品既有典型的行书书写,又有以行书为主的行草作品,更有草意而行面的行草书。其特点是线条细挺劲健、结体欹侧向右上方倾斜,章法参差错落,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穿插揖让,浑然天成。打破了行书字距、行距分明的传统范式,这一点元末明初的杨维桢做了大胆探索,只是太过作做和安排设计,不似毛泽东这般自然而然,天真烂漫。这既是毛泽东本人的行书创新与突破,也是行书表现形式的创新与突破,开创了未来行书发展的新路径。
④行草书自作诗词。在毛泽东的行草书作中,以书自作诗词成就最高,达到了他行草书法的高峰。主要作品有行草《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浪淘沙.北戴河》(无书写时间),1960年12月行草书《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二幅、1962年l月30日行草《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1967年书自作诗《西江月·井冈山》等。这些行草书之作,较之书古诗文更进一步,逐渐形成雄浑、厚重、老辣、苍茫的风格,堪为人书俱老之行书杰作。
三、毛泽东行草书述评
毛泽东的行书纵贯一生,不同阶段的行书又有不同风格,其用笔、结体、章法也不仅相同。行草书是毛泽东书法的强项之一,但任何一门艺术之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发生、发展,再到成熟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毛泽东的行草书也不例外,同样也有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毛泽东的行草书,在他的书法艺术大厦中,成就不算最高层。如果说他的楷书是这座大厦的坚固基石,那么,他的行草书则是大厦的躯体。我们把毛泽东的行草书法放在行草历史的长河中加以比较,可以说与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等大家相比,毫不逊色。这主要表现在他一方面很好的继承了历代行草书法的经典,可以说纳百家之长,裁成一体。另一方面是他行草书強大的创造能力。我们知道他是一位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创建了战无不胜人民军队,创建了占人类总数五分之一人口、国土面积世界最大国家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切需要多么巨大的创造力啊?一个具有这样强大创造力的人,在书法艺术的创造力也是十分惊人的。笔者认为,毛泽东的旷古未有的造型大师,我们看到他笔下的笔法之丰富,字型结构之多样,章法布局之奇特、形式内容之多彩,风格气质之強健,感情表达之准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在古今行草书法大家中,能在上述二三方面有创新的,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毛泽东的创造是全方位的。
(作者:何济洲: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副会长、书画艺术评论家。何东昱: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青年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