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21日,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和江南时报社联合承办的“江南文脉——中国画精品展”,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正式开幕,荟萃江苏中国画名家近60幅力作。活动中,13位参展艺术家将作品当场捐赠给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国画精品展研讨会同期举行,相关领导、专家学者、艺术家齐聚一堂,共绘中国画未来发展瑰丽篇章。结合艺术家们在开幕式和研讨会上的发言,本报记者进行了专访,即日起将他们对中国画的深入思考和鲜活见解呈现给广大读者。
守正创新 共绘中国画发展瑰丽篇章
“江南文脉——中国画精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之一
高云:画家当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
此次展览以“江南文脉”为展标,用得好,既紧扣“江南时报”的江南,也表现出对“江南文脉”的自信。江苏自古至今都是中国画的大省、强省,近半部中国美术史均由江苏画家书写。从东晋至清代,史载画家1100余位,其中400余位是江苏的;20世纪评出13位大师级画家,其中5位是江苏的。今天参展的作者就是当下江苏省中国画界最具代表意义的艺术家,其中相当一部分如放到某些省份,都可能会是了不起的一流大家,只因江苏优秀画家太多,所以被“拉平”。如果说江苏是文化高原,以中国画的视角看,也是由诸多中国画高峰熔铸起来的高原。江苏的书法、文学和民乐也都是这样,这就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事实上,任何一项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的结果。今天中国的美术发展,无论纵向看,与历朝历代比,还是横向看,与世界各国比,都最为繁盛。之所以会有如此发展,因素很多。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就是倡导并做到七个字:文艺为人民服务。正是中国画走出小圈子,走下象牙塔,开始为社会、民众服务,社会与民众才开始对中国画报以热烈的关注与支持,中国画由此得以蓬勃发展。而走进社会与民众最重要的平台和推手就是传播媒介。尤其在信息时代,推广普及已延展为全媒体形态,因此这正是我们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南时报社合作的意义所在。
《对话安格尔之五》 84cm×108cm
中国画是传统的国粹艺术,虽通过大力发展实现繁荣,但作为中国画家和研究者,仍感到有两大课题需要认真破解:一是如何让古老的中国画被当代年轻人发自内心所喜爱;二是如何让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画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审美绕不开的选项。如何回答好这两大时代命题?我想,一是以笔墨随人的自觉来改变自己、创新自己。另外,依托与强大的主流媒体合作,把中国式的美普及开来,推广下去。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是省文旅厅主管的致力于中国画研创的专业团体,建会之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就为学会题写会名,寄予厚望。学会自始至终坚持以艺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为人民服务,不仅仅要存在于意识中,还要融入学术创新的方向:是满足于同行间的自我欣赏,还是在观照大众审美需要的同时进行学术创新?我们认为,路是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取决于我们的作为是为了小我还是为了大我。由于学会坚守服务意识,成立十年来,举办了近500场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肯定。
最后,我希望并相信,凭借与江南时报社的合作,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支持下,我们一定能为社会美育事业,为提高民众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出新的努力与贡献。
(高云为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嵇亚林:笔墨当随时代,是历代画家的不懈追求
前不久,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嵇亚林得到一本《敦煌岁时节令》。该书把敦煌壁画中有关四时八节中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礼仪佛俗等精彩画面通过图书的形式传递出来,其浓烈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不同时代的壁画在发展中的流行图式,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被立体直观地呈现出来。
《摹莫高窟西魏飞天》138cm×70cm
嵇亚林认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敦煌艺术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如早期的飞天,体态保留了印度佛教绘画中的飞天形象,到了北魏时期,飞天已开始明显中原化。到了唐代,敦煌壁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与唐朝时期的鼎盛是相互呼应的,此时的壁画从线条、造型到构图、色彩等,都显示出豪迈的文化自信。“可见笔墨当随时代,是历代画家的不懈追求。时代是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代所具有的客观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的意识。当下中国画如何体现时代,还是石鲁先生的那句话: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陈国欢: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从局限中自我解放
“这个作品的名字叫《仙鹭点秋水》。”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国欢笑着向大家介绍这次参展的作品。“我很喜欢画白鹭,因为有白鹭的地方生态环境很好,它比人类更敏感。秋水就是秋天的水塘或湖边,我喜欢这种云雾朦胧的感觉。”
对于中国画的创新,陈国欢告诉江南时报记者:“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从局限中自我解放。”他表示,传承是一个体系,不能只传技艺、笔墨,同时还要传文化。中国文化博大开放,兼容并蓄,在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不断演绎出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只有将技艺、笔墨、材料融于时代的文化背景中去思考,才能真正抓住时代脉搏,体现“笔墨当随时代”。如果只传技艺,必然陷入因循古人的窠臼,难以融入时代,更难融入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化境”“心象”等,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民族绘画的特点,是中国画当代传承所必须的内容。而当代的审美和观念,又是绘画创新在形式层面的关键。
《仙鹭点秋水》 134cm×67cm
“‘笔墨当随人’,其中这个人指的是我和他,就是作者本人和看画的人。作者本人,以我自己为例,我出生在苏州,江南水乡乡愁伴随我成长,‘上善若水’理念深扎于心,我对水,对雾,对岚,对山湖之景,会产生出一种难以言说的特殊感觉。水乡的山水,水乡的一切,成为我抹不去的乡愁、至美至幻的水乡记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成就了我对水墨之美的孜孜追求,成就了我绘画艺术上的水韵气质。”陈国欢说。
陈国欢表示,中国画还需避免“重复”。不仅指题材的重复,还指笔墨的重复。不仅不能重复别人,更不能重复自己。可以遵循并解构“美的程式”,但不能陷入“程式化”。程式化所造成的拘束固定样式,打不开、跳不出,就造成了“熟”和“油”,缺乏生机,是另一种形式的媚俗。
时代在变化,陈国欢的中国画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看到。2020年7月22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迪士尼大屏幕推出“中国艺术名家陈国欢、李志勤笔下的二十四节气——大暑”,以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形式把中国二十四节气通过传统书画展现给大家。陈国欢、李志勤的国画和书法作品《大暑》,陈国欢的国画云烟雾霭、气化氤氲,李志勤的书法朴实无华而兼纳乾坤,两位艺术家书画作品合璧,书与画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韵味、中国气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2022年8月4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推出了“艺海同舟——当代中国画六人作品展”。展播现场,韩显红、陈国欢、张广才、赵治平、毛晓剑、翟优六位中国艺术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六位艺术家不但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而且创作思路活跃。陈国欢表示,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和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奉献了力量。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张广才:把传统艺术现代化,把古典艺术时尚化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第二师范-🔥威尼斯0008Ⅴ美术-🔥威尼斯0008Ⅴ原院长张广才教授本次参展的作品为《新娘雅韵》,简洁的线条、鲜明的色彩使其在展厅诸多画作中显得独具一格。
张广才说:“传统中国画往往给人一种陈旧、古老的印象。而我有一个追求,就是要把传统艺术现代化,把古典艺术时尚化。”
作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张广才曾潜心多年为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创作插图。从1995年至今,他为该套教材一至六年级数个版本绘制各类插图1000多幅。其中的古今中外人物形象、服装道具等,在他笔下均呈现得入时入情入理。他在整个插图中既继承了中国工笔画的技法,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表现技巧,中西合璧,相得益彰。他所使用的游丝描法,活泼、飘逸而不失刚劲,色彩明快而不失凝重,艳丽而不失清雅,既有变化的节奏韵味,又有单纯的装饰情趣,给人以清淡雅致的审美感受。这种充盈着东方神韵的“诗意之美”,既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也契合当今社会时尚的审美理想。
《新娘雅韵》138cm×70cm
张广才认为,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召唤着中国画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中国画没有色彩介入是难以想象的。《新娘雅韵》是他赞美当下青年人时尚生活的一个尝试,这种尝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着力追求抒情达意的笔墨之美和时代风尚的色彩之美。
据了解,2016年6月,“墨彩诗情——张广才中国人物画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获得很好的反响;2019年,张广才的贺年作品在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幕上亮相,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张广才说,中国画要与世界对话,首先就应该与中国的年轻一代对话;要树立中国画的国际形象,就必须首先在中国年轻一代中树立起中国画的形象。
张广才表示,此次“江南文脉”画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同行交流机会。综观此次展览,大家准备得都很认真,都尽可能将自己的新作品拿出来与观众见面,接受大家的检阅。展馆对于画作的装裱也很时尚,用白板而非传统画框装裱中国画,让作品的呈现舒展、大气而有张力。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王平:守住传统精华,向现代形态面貌发展
相较于过往绘制的三峡画作,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南京邮电大学艺术-🔥威尼斯0008Ⅴ原院长王平教授此次在“江南文脉——中国画精品展”中展出的《壁立千仞雄秀天下》(138cm×70cm),尤其突出了山的顶天立地。
所谓“壁立千仞”,是以山峰的描绘来展现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开拓创造精神;“雄秀天下”意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冀愿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今后一阶段,我还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通过表现自然山川的高耸奇崛,表达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出最大的能量。”
近年来,王平以三峡为主题创作了许多精品画作。“长江三峡是中国山水文化的一个典型,这里山势险峻、水流宏阔,我常常被这种震撼力所感动。”王平希望通过描绘三峡,歌颂祖国山川的壮美,赞扬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如高山般伟岸,创造力像长江一样绵延传承。
《壁立千仞雄秀天下》138cm×70cm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绘画进入中国,今天的中国画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工笔、写意、岩彩、拼贴、青绿设色各臻其妙。尤其是工笔绘画,由于吸收了西洋绘画的色彩和明暗造型手法,绘画题材、绘画材料和表现技法得到极大丰富,不断涌现出好作品。“如何传承传统经典,守住中国画的传统精华,又能在表现上具有当代性?这些优秀作品和艺术家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和可资借鉴的范本。”王平认为,未来,这些优秀作品将会成为新的传统,继续推动中国绘画向现代形态、现代面貌发展。
“今天在这里呈现的作品,是学会艺术家近一个阶段学习研究和创作的成果,旨在向社会和人民汇报,与同行交流,认真听取社会大众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我们的创作,不断提高作品的文化涵养和艺术水平。”王平表示,当代中国画家要本着“铁肩担道义,妙手绘丹青”的精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把握时代特征,表现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不断创作出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气派的中国画作品,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翟优:让作品兼具深厚传统、中国风格、世界元素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翟优本次参展的作品为《秋之曲》。画中,几只灵动的麻雀在漫山红叶中飞舞歌唱,唱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秋之曲,给人以温馨和温暖,让人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
中国画讲究道法自然,翟优喜欢画四季应景的景物。南京有句谚语“春牛首,秋栖霞”,秋天栖霞山的红叶是人们最喜爱的一道风景。《秋之曲》表现的正是翟优对当下自然之美的感受。
以“为人民创作”为信念,翟优在笔耕不辍的同时,也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多年来,他致力于把中国画艺术传播到社区、乡村、军营、工厂、校园中,同时在推动中国画走向海外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秋之曲》138cm×70cm
新时代中国画该如何创新、发展和传播?翟优觉得,中国画创新必须坚持“守正”,学习优秀传统,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领悟和吃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吸收历代中国画名家的创作精华;发展要深入生活和自然,要有全球视野,用最大的功夫打出去,创作出具有深厚传统、时代气息、中国风格、世界元素的中国画作品;传播要创新展览和传播模式,国内和国际相结合,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讲好新时代中国画的故事,让海内外各界人士了解、热爱中国画艺术。
站在中国画文脉发展和传承角度,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高云提出“笔墨当随人”。翟优觉得,“笔墨当随人”是清代石涛“笔墨当随时代”、新金陵画派“其命惟新”的中国画创作理论的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现“笔墨当随人”,首先在创作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创作、艺术服务人。此外,创作要体现“真、善、美”、鼓舞人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每位艺术家要通过自己对传统、自然、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创作出具有个人面貌风格,又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
翟优表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画走出去很重要,希望能通过系列的文化艺术交流,让海外各界人士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国,进一步增进彼此的情感和友谊,推动中外民间文化交流。”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摄影 江南时报记者 张睿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