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0008Ⅴ(vip认证)-百度百科

姜琍敏|蒯天的“慢箭”
2023-11-10 17:1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姜琍敏  
1
听新闻

  欲说蒯天,心中先冒出苏轼的诗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山如此,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同时期,不同侧面去看,端地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呵。盖我与蒯天,相识可谓久矣。30多年一路走来,时远时近;而近十来年,因为成了省散文学会的同事,彼此不说非常熟悉,起码也相当“近”了。只是若说我对他的性格、心理、成就能说出较一般朋友深或全面的道道来,恐怕就未必了。尤其对他的一些艺术方面的才学,比如书画、戏剧写作、评论等,我这个门外汉就说不清个子丑寅卯来。

  好在一个基本事实我还是看得清的:数十年来,蒯天在我眼中尽管随时代、年龄而在不断探索着、成熟着、造诣着,这一阶段像是岭,那一阶段又成峰;但不管怎么说,今日之他,已然成了座人格日趋成熟、文艺成就令我刮目相看的“庐山”。尤其他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作品,虽然我说不清属于什么流派,什么风格,是传统还是前卫,但他的作品不是那种逃避现实、脱离现实生活的所谓“空灵”之作,他善于捕捉变革时代在不同阶层人们心上的投影,由此去折射整个社会、人生的时代氛围,并呈现出作家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这在我看来,是一切文艺家最为可贵之处。我能从见出蒯天的灵悟和慧根,以及“我”的声音。灵性和悟性应是一个文艺家生命力是否持久的决定性因素,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因此而具有了真实、自然、能令人共情的爱与“我”。而有没有爱,有没有情,有没有“我”,是文学作品有没有灵,有没有魂的必要前提。

  当我最近集中读过他一些小说后,我更相信,蒯天是个内秀而不无智识,勤于学习亦勤于思考的人。这是他成功之所本。而且他胸中不乏柔软和细腻,也不乏一个文艺家必具的定力。他的作品洋溢着这一点。比如他的小说《烧炭老头》中的老头,就是一个颇有个性的形象。其坚忍、执着、其对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不由得让我联想到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他坚信“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亦令我想到这或许正是蒯天写作的自我期许。

  蒯天或“岭”或“峰”的风格及艺术探索努力,也可从他的小说《爱的结构》和《小树上的伤口》、《一个没有太阳的早晨》等作品看出。前者他以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更深地切入人性和爱的深处;后者则以中规中矩的白描手法,通过少年的视角,去解读在他们心目中神圣的婚姻生活和父母之爱的痛与惑,怅与思。使一个传统而老套的主题具有了别样的面目和新意。尤其《一个没有太阳的早晨》中那深受伤害的母亲的胸襟和心地,令我生出相当震撼的敬意。

  蒯天的小说还有个可贵的特色,即藏拙。初读他的文本,没耐性的读者也许看了个开头就想当然地以为下面如何如何了,其实,只要你细加品读,往往就能从中发现藏在里面的金烁,只要稍加思绪的过滤,即会放射出闪亮的光芒来,这也体现了蒯天创作功力不俗。而他实现这一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点在于,他懂得隐蔽与含蓄的审美价值,善于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题旨,亦明白细节、隐喻对于作品那血肉、表情般的重要意义。他这种善于通过“微小叙事”,而指向“宏大叙事”的能力,绰具力度地表达了对人生的质疑与诘责。直至发掘性灵,逼视内心,穿透风月。而他作品中的细节不但真实而丰富,且相当准确而富于寓意。如他在《爱的结构》中反复渲染的那块肉。爱吃与不爱吃,吃多与吃少,都饱含着爱的真味;且与其诗意的文字一起,有力地推动着人物情感乃至故事的发展与深化。

  细读蒯天小说者,相信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多少能找到和自己成长过程中相似的痛处和爱恨情仇。对异性的朦胧初情,少年的稚嫩心灵,成人的迷茫和疑惧,人类天性和道德意识的冲突……读后我们恐怕都会掩卷叹息,那些个人物身上,还真有着我们自己的影子呢。

  我们知道,这正是小说之终极要义之所在。作品要有情怀,有风骨,有格调,要蕴含着动人的力量,惟此方可拨动读者心弦,惟此小说方能成其为小说。而蒯天的小说还都比较精炼,这也是不易做到的。所谓文不在长而在于精,不在量而在于质。

  不禁想到尼采在其《美的慢箭》中所言:“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几乎不知不觉地把它带走,一度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在它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它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

  蒯天欲向人世射出的,正是这样一枝枝“美的慢箭”吧?

  作者:姜琍敏,一级作家、《雨花》原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原副会长。现任江苏省散文学会会长。1976年迄今,发表、出版长篇小说11部,出版诗集、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24部,曾获冰心散文奖、紫金山文学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数十项。

标签:小说;作品;子丑寅卯
责编:陈衍晖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