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微雕艺术:纤毫刻印承载千秋情怀
□ 庞辉
傅抱石,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以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和创新精神,为篆刻领域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傅抱石在其篆刻生涯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微雕艺术,细字边款篆刻,这是篆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无人能及。
《不求闻达》
青年时代的傅抱石执着地追求篆刻的境界,他曾回忆自己学习篆刻的艰辛:“握刀锥破砚碎石之属,就膝攻之,砚坚滑,皮破血流不以为苦。”他学习了赵之谦的篆刻艺术,临摹《二金蝶堂》的作品,几乎达到了乱真的水平。傅抱石独特的微雕技法在方寸印面之间排布出和谐美观的文字,使得印章宛如一座高大的碑碣,令人感叹万千,高山仰止。
《不求闻达》
细字边款篆刻是傅抱石的一项创举,这种微雕艺术如同一幅幅细致入微的画卷,展示着篆刻的魅力和艺术的无限可能。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在当时的篆刻著作中并未有过记载,至今无人能够复刻其精髓。傅抱石的微雕印章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将传统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在印石的侧面雕刻数百至几千字的长文,其文字之密密匝匝,肉眼难以辨认,需借助放大镜方能欣赏。透过放大镜,笔画清晰而坚挺,形态庄重而优美,仿佛在微观世界中感受着一种别样的审美享受。即使印章小小方寸,每一字、每一行,却蕴含着高大的精神内涵。
《不求闻达》
傅抱石的微雕印章流传至今,存世量小,仅有珍贵留存。留存至今的最早的一方为巧色芙蓉石的文方印“采芳洲兮杜若”,边款三面微雕屈原《离骚》全文及《序》《跋》,共2765字,材质鸡血石,尺寸2.8厘米×4.0厘米,是傅抱石的力作,这方印文曾刻过两次,第一次刻于1928年,如今已有95年历史。此印曾于1935年5月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傅抱石书画篆刻印展”上展出,引起日本人的惊叹,誉为“篆刻神手”。
岳飞《满江红》
另一枚微雕印章,刻有“不求闻达”的字句,边款单面微刻有诸葛亮《前出师表》全文634字,竖向19行,每字小于1平方毫米。材质寿山石,尺寸3.1厘米×2.8厘米×6.1厘米,现藏江西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此印在日本展出后被傅抱石带回国,于1934年在另一侧面加刻款,赠与他人。
曹子建《洛神赋》
印面刻有“空悲切”的微雕岳飞《满江红》词,共100多字,使用寿山石为材质,尺寸1.5厘米×1.2厘米×4.0厘米;另一枚微雕印章,则雕刻了“造化小儿多事”的曹子建《洛神赋》以及《序》,共计883字,材质为寿山冻石,尺寸2.5厘米×5.0厘米。此外,还有一枚微雕印章上刻有文天祥的《正气歌》。
屈原《离骚》
值得感动的是,傅抱石的婿子叶宗镐先生,将傅抱石的71枚微雕印章捐赠给了南京博物院。这五盒印章如今珍藏于南京博物院,其中第五盒收藏了四方印章,即2765字的《离骚》方印,曹植的《洛神赋》,岳飞的《满江红》,以及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些印章代表着傅氏家族的心血和深情,是叶宗镐先生无私奉献的宝贵文物。
文天祥《正气歌》
在这些微雕印章中,我们凝视着傅抱石先生的匠心独运,感受着他对于传统艺术的推陈出新。这些微雕印章,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见证了傅抱石微雕艺术的卓越成就。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辉,传承着傅抱石先生的艺术情怀和智慧心灵。让我们一同珍惜、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傅抱石的微雕艺术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散发出夺目光芒,永远激励着后人传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