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80年前的5月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如一盏明灯为中国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文艺气象焕然一新。
让我们将时针拨转,听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带你回看延安时期江苏文艺人的身影。
舒强:将素描技艺融入《白毛女》排演
南京人舒强是新中国话剧和歌剧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44年到1945年,在延安鲁艺戏剧系教授表演和化装。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和红色经典《白毛女》,作为献给党的七大的礼物,于1945年4月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大获成功。南京人舒强当时就是导演之一。
1962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舒强再次受命导演《白毛女》。为了给演员说戏,舒强还创造性地将自己高超的素描技艺派上用场:在排演《白毛女》第一幕时,舒强将想象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场景等都用画笔勾勒出来。看到这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画面,演员们便能直观了解角色特性,大大提高排练效率。
舒强第三次导演《白毛女》是在1985年6月,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和《白毛女》上演40周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决定重排《白毛女》,已经退休的舒强再次被聘为总导演,重排演出这一经典之作。
瞿维、寄明夫妇:流转百年时光的作曲家伉俪
瞿维原名瞿世雄,1917年生于常州,自小喜爱音乐。1940年2月24日,他和作曲家马可到达延安,在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员。瞿维和寄明夫妇出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瞿维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便是和马可、张鲁、焕之、向隅一起合作谱曲的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瞿维也自此与这部作品结下不解之缘。之后再创作芭蕾舞剧《白毛女》时,瞿维也是主要作曲者之一。
瞿维积极探索创新,用钢琴洋乐器表现中国乡土气,创作《花鼓》,开拓了钢琴音乐美的新天地。1958年,他还创作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
瞿维的妻子寄明出生于苏州,是“延安第一位女钢琴家”。解放后,一直从事电影音乐的创作。1978年,共青团中央在征求群众和专家意见后,由她作曲的电影《英雄小八路》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马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人民音乐家
马可是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9年,马可来到延安,在鲁艺音乐工作团工作。
马可也是歌剧《白毛女》的主要作曲者之一,例如在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中,他与创作组创造性地改造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创造了中国歌剧最知名的旋律“北风吹”。《夫妻识字》是马可1944年创作于延安时期的秧歌剧,曾被王昆、郭兰英、朱逢博等老一辈艺术家无数次演唱,经久不衰。他作词作曲的《咱们工人有力量》质朴而豪迈,被誉为“中国工人阶级迈向新中国时唱出的第一首高昂战歌”。25岁的马可一夜之间为贺敬之作词的《南泥湾》成功谱曲,从边区传遍全国,2015年,该曲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马可还是记录、整理并首次公开发表李有源《移民歌》(《东方红》前身)的第一人……
孟波、麦新:为抗战写下不朽的歌
作曲家、常州人孟波自1935年起,积极从事左翼音乐运动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他和原籍常熟的麦新编辑出版了当时最有影响的救亡歌曲集——《大众歌声》,更是携手创作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成为抗日救亡歌曲中的经典。1943年秋,孟波到达延安,先后任鲁艺音乐系教员、戏剧音乐资料室主任。1940年11月底,麦新经周恩来等人介绍去延安,担任过鲁艺音乐系书记。
身为领导和作曲家的孟波,还慧眼识珠,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作出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1958年,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上海音乐-🔥威尼斯0008Ⅴ报送大炼钢铁、女民兵、梁祝三个题材给校党委审查,时任-🔥威尼斯0008Ⅴ党委书记、副院长的著名作曲家孟波力排众议,在表现爱情的《梁祝》旁打了钩,并且建议尾声增加全曲“点睛之笔”“灵魂所在”的一段“化蝶”。作曲家陈钢回忆:“没有他那么一钩,就没有《梁祝》。”
1933年,年仅23岁的作曲家麦新受到第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事迹的感染,一气呵成谱写了歌曲《大刀进行曲》,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王莘:“第二国歌”《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
王莘原名王辛耕,1918年10月26日出生在无锡荡口北仓河边一个普通农家。1938年11月,20岁的王莘到达延安,成为鲁艺第三期音乐系学员,跟冼星海、吕骥、向隅等学习音乐。毕业后,王莘先后创作出《选村长》《打击顽固分子》《战斗生产》《永远跟着共产党》等歌曲。
在延安,冼星海把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活动铅笔赠送给王莘,鼓励他写出激动人心的传世之作,从此王莘内心就种下了写一首好歌的梦想。1950年9月15日,王莘从天津到北京去购买乐器,返程路过天安门时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吸引,抬头看去,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令人心潮澎湃,32岁的他灵感突现,《歌唱祖国》前四句歌词脱口而出。王莘登上返津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倾泻出来。回到家后,他与妻子王慧芬同声哼唱,王莘连夜一气呵成写完第二、三段歌词。
1951年10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毛泽东见到王莘谈及《歌唱祖国》时说“这首歌好”,并特地在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上为其签字留念。
袁静:基于现实案件创作《刘巧儿告状》
袁静原籍江苏武进,是“中国银行业之父”袁励衡的四女儿、著名作家琼瑶的小姨,著有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与孔厥合作),儿童小说《小黑马的故事》《芳芳和汤姆》,长篇小说《红色交通线》等。
“刘巧儿”故事源于陇东边区的一起婚姻纠纷案。1944年3月13日,《解放日报》报道了封芝琴与张柏儿争取婚姻自主的经过,轰动了陕甘边区。以此为原型,袁静写出了秦腔《刘巧儿告状》,于1945年2月14日由边区保安处公演,引起轰动。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刘巧儿》上映,“刘巧儿”作为争取婚姻自由,践行新《婚姻法》的典范,迅即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新儿女英雄传》是由袁静与来自江苏吴县的孔厥共同创作,反映了白洋淀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14年抗战的事迹,采用通俗形式表现新的现实生活。作为“十七年”文学的第一部小说作品,问世以来,该作品一版再版,畅销不衰,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
彦涵: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正面浮雕
彦涵原名刘宝森,著名艺术教育家、版画家,出生于连云港市东海县富安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解放区木刻”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小说《新儿女英雄传》的插图作者。
1938年夏,他从西安出发,徒步行走了11天约800里到达延安,进入鲁艺美术系学习。当时延安物资匮乏,油画所需的油彩画布、国画所需的笔墨纸砚很难寻觅,故鲁艺美术系专业课以木刻为主,彦涵便从绘画转型于木刻。代表作有《不让敌人抢走粮食》《狼牙山五壮士》《鲁迅〈日光〉》《生命卫士》《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诉苦》《长城》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彦涵担任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组副组长,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浮雕《胜利渡长江》做设计稿。他还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了大型套色版画《百万雄师过大江》。
彦涵被公认是中国最著名、最具时代精神和最有成就的版画家之一,是中国新兴版画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央美院版画系的缔造者之一,是新中国版画教育和版画事业的奠基者。
麦风: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第一位“麦克风”
1940年12月30日晚,王皮湾村十几平米的窑洞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出第一声电波。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史上第一位播音员,就是来自江苏的刚满18岁的小姑娘——麦风。
麦风原名徐瑞璋,于1940年前往延安。当她途经关中平原时,看到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海,和风吹过,波浪起伏,令人心旷神怡,一路同行的诗人便给她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麦风。
到延安后,麦风进入延安女子大学学习。1940年秋天,延安女子大学业余剧团演出果戈理的名剧《钦差大臣》,麦风在剧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铜匠的妻子。一场戏里,铜匠的妻子在钦差大臣面前告县长的状,大段对白像连珠炮般从麦风口中迸发出来,赢得满堂喝彩。此时,筹建新华广播电台的领导正在延安女子大学挑选播音员。因为表现优异,麦风被“择优”录取,成为延安的第一个“麦克风”。
吴印咸:一代红色摄影大师记录恢宏史诗
吴印咸1900年9月出生于江苏沭阳城里一个教育世家。1919年,吴印咸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威尼斯0008Ⅴ,学西洋画,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基本训练。在旧货摊上,他以3块银元买了一台勃朗尼方匣式旧照相机,自学照相。
1933年,吴印咸应夏衍之邀,转入电通影片公司,拍摄由田汉编剧、许幸之导演、聂耳作曲之故事片《风云儿女》,主题歌即《义勇军进行曲》。1936年,拍摄袁牧之编导,赵丹、周璇、赵慧琛、魏鹤龄共同参演之《马路天使》。两部电影名噪一时,使得吴印咸成为上海炙手可热的摄影师。
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吴印咸冒着生命危险,躲在上海的一栋高层建筑上,用镜头拍下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壮烈场景。可惜,这组底片和正片被国民党当局销毁,成为吴印咸一生的遗憾。
1938年,他与袁牧之前往延安,拍摄了众多红色题材作品。如:1938年10月1日,在黄帝陵拍摄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该片是人民电影的第一部作品。1939年,拍摄《白求恩大夫》的新闻素材片。1942年,拍摄毛泽东在高级技术干部会上讲话纪录片。作为电影界代表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并担任会议摄影师,拍摄《延安文艺座谈会全体合影》。1943-1944年,摄制完成大型纪录片《南泥湾》,是在延安摄制完成并公映的唯一一部影片。1945年,拍摄中共七大影片,在党史上留下了第一部党的代表大会的完整的影像文献记录。他拍摄了中国人民电影史上毛泽东同志的第一个镜头。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给120师作报告,吴印咸注意到他裤子上的补丁和旁边小凳子上放的白开水,拍下了著名的《艰苦创业》。1940-1943年间,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任弼时、邓小平、贺龙、陈云、李富春、张闻天、徐特立、吴玉璋、谢觉哉等领导人拍摄了肖像照片。吴印咸用电影摄影、照相摄影手段记录了中共现代史上大量重要历史场景,在中国电影史、摄影史上写下了一页杰出篇章,被誉为“红色摄影大师”“一代摄影宗师”“中国摄影之父”。
一字一句都是他们的青春过往,一点一滴凝聚他们的奋进力量。80年前,千万江苏人奔赴延安,撒播“文艺”种子,创造传世佳作,谱写传奇历史。这样的历史故事还有很多,此处限于篇幅,不再赘言。
(江南)